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读书身健方为福” ——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及其对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启示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01月05日 10:17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5784
启功先生曾撰联:“读书身健方为福,种树花开总是缘。”短短14个字,就已道出了读书增智、身心康健的重要性。
阅读疗法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诸多压力,阅读在促进学识增长的同时,更是疗愈心神的一剂良药。阅读疗法也因而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国古人很早便认识到阅读对于充实心灵、疗愈心神的功效。自1916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Samuel McChord Crothers)首次提出“Bibliotherapy”一词以来,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兴起。随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传入我国。国内在翻译时,出现了“图书疗法”“书籍疗法”“阅读疗法”“书目疗法”等译名。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王波采各家之所长,对阅读疗法下了一个符合汉语语法习惯的定义:“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换言之,阅读疗法是透过阅读适当的图书资料或影音资料来疗愈情绪的一种自然疗愈方式,是多元的心理保健与心理健康促进方法之一。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具体描述了“阅读疗愈”的过程,他写道:“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问题时,借助‘阅读’他人过往的人生经验,客观认识天、地、人类带来的困惑、磨难以及改变不良的心绪和不安宁的神志,进而调适到一种平和安稳的心态——这种情绪转换的过程,便是‘疗愈’的过程。”近年来,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愈来愈受到业界学者的关注。王波的《阅读疗法》,系统论述了阅读疗法的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黄晓鹂、王景文、李树民合著的《阅读疗法实证研究》以及宫梅玲的《读祛心病》,则分别是对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的总结。
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
在我国台湾地区,书目疗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涉及欧美发达国家书目疗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阅读治愈感发生的情景及对读者的益处,以及各年龄段人群的情绪问题和有效的疗愈书籍等。作为我国台湾地区书目疗法研究的领军人物,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暨研究所教授陈书梅教授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就开始关注书目疗法,考虑如何将书目疗法应用到灾后人们的心理疗愈方面。2008年汶川地震,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与台湾“国家图书馆”共同发起“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的活动,挑选了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50种绘本送往灾区。基于此,陈教授负责撰写了所有入选绘本的内容简介及情绪疗愈效用分析,并于2009年出版了《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一书。随后,她将关注对象转向了有情绪疗愈需求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出版了《从沉郁到淡定: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从迷惘到坚定:中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
《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架构简洁明了。书中全面梳理了大学生群体常见的负面情绪,并逐一细化到具体的情绪困扰问题,脉络清晰,便于查考。《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收录了适合大学生阅读的53本情绪疗愈绘本,涵盖大学生常见的六大情绪困扰问题,依次为:自我认同、生命成长与生涯发展、负面情绪调试、人际关系、爱情关系、失落与死亡。每介绍一本绘本,均有“读者情绪困扰问题类型”“绘本基本书目资料”“内容简介”“情节举例”以及“情绪疗愈效用”五个板块,有助于读者及时了解绘本内容与针对的情绪困扰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书中对情绪疗愈效用的分析运用了心理学“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原理。陈教授认为:“发展性阅读疗法”的精神在于:“情绪混乱者透过阅读适当的图书信息资源,从无助的状态转移至‘认同’书中人物角色的遭遇,进而‘净化’其自身之情绪,终能‘领悟’到个人所须面对的问题与困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生和大学生读者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先是由故事情节联想到日常生活的画面和过往的类似经历,从而产生共鸣,即为“认同”;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与主人公一同经历情绪上的起伏,从感受到主人公失望、郁闷、懊恼等负面情绪,到替主人公感到高兴,被温馨的结局感动,进而产生安慰、喜悦、振奋等情感,负面情绪随之得以释放,是为“净化”;最终,从绘本故事中获得反思、体会和感悟,并联系实际的学习、生活而对未来作出规划和目标,达到“领悟”。
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对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启示
1打造阅读疗愈新空间
在我国台湾地区,部分学校图书馆通过设立书目疗法专区或专柜的方式,来提供发展性书目疗法服务。整体而言,专区内入藏的资源类型,以绘本、心理自助书、小说、传记、散文集等图书资料为主,少数图书馆亦会收藏影音资源。如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南大校区图书分馆(原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在陈书梅教授的指导下,于1997年1月首创书目疗愈专区,名为“心灵驿站”,定期放置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阅读素材,期望通过阅读来舒缓学生情绪及焦虑的压力。同时,该馆还将疗愈书目上传至图书馆网站,以供该校学生参考。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设立书目疗法专区的丰富经验,大陆地区的学校图书馆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在图书馆内建立起阅读疗愈新空间。
2助力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有学者研究发现: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独具优势,可以释放与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且方法简单、操作便利、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起到集体干预与治疗的作用。对于部分具备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的图书馆员而言,可以借鉴陈教授的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积极举办“荐书愈人”的专题活动并引导学生读书自愈,从旁促进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3深化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阅读疗法在学校图书馆的运用而言,编制阅读疗愈推荐书目是最为简单、直观的宣传与推广方式。可以说,陈书梅教授所关注的情绪疗愈绘本,仅是阅读疗愈书目的一个分支。其实,许多书目资源都可以作为情绪疗愈的推荐读物,比如王波在《阅读疗法》中整理的“一个大众化的图书疗法处方”“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目”“大学生喜爱的自疗书目”等,都是极佳的疗愈推荐书目。图书馆员可以以此类书目为例,发挥图书馆馆藏优势,编制相关疗愈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疗法,并由此发掘阅读的意义,深化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7期)
阅读疗法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诸多压力,阅读在促进学识增长的同时,更是疗愈心神的一剂良药。阅读疗法也因而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国古人很早便认识到阅读对于充实心灵、疗愈心神的功效。自1916年美国人塞缪尔·麦克乔德·克罗色尔斯(Samuel McChord Crothers)首次提出“Bibliotherapy”一词以来,阅读疗法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兴起。随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传入我国。国内在翻译时,出现了“图书疗法”“书籍疗法”“阅读疗法”“书目疗法”等译名。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王波采各家之所长,对阅读疗法下了一个符合汉语语法习惯的定义:“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换言之,阅读疗法是透过阅读适当的图书资料或影音资料来疗愈情绪的一种自然疗愈方式,是多元的心理保健与心理健康促进方法之一。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具体描述了“阅读疗愈”的过程,他写道:“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问题时,借助‘阅读’他人过往的人生经验,客观认识天、地、人类带来的困惑、磨难以及改变不良的心绪和不安宁的神志,进而调适到一种平和安稳的心态——这种情绪转换的过程,便是‘疗愈’的过程。”近年来,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愈来愈受到业界学者的关注。王波的《阅读疗法》,系统论述了阅读疗法的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黄晓鹂、王景文、李树民合著的《阅读疗法实证研究》以及宫梅玲的《读祛心病》,则分别是对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的总结。
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
在我国台湾地区,书目疗法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涉及欧美发达国家书目疗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阅读治愈感发生的情景及对读者的益处,以及各年龄段人群的情绪问题和有效的疗愈书籍等。作为我国台湾地区书目疗法研究的领军人物,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暨研究所教授陈书梅教授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就开始关注书目疗法,考虑如何将书目疗法应用到灾后人们的心理疗愈方面。2008年汶川地震,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与台湾“国家图书馆”共同发起“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的活动,挑选了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50种绘本送往灾区。基于此,陈教授负责撰写了所有入选绘本的内容简介及情绪疗愈效用分析,并于2009年出版了《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一书。随后,她将关注对象转向了有情绪疗愈需求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出版了《从沉郁到淡定: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从迷惘到坚定:中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
《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架构简洁明了。书中全面梳理了大学生群体常见的负面情绪,并逐一细化到具体的情绪困扰问题,脉络清晰,便于查考。《大学生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收录了适合大学生阅读的53本情绪疗愈绘本,涵盖大学生常见的六大情绪困扰问题,依次为:自我认同、生命成长与生涯发展、负面情绪调试、人际关系、爱情关系、失落与死亡。每介绍一本绘本,均有“读者情绪困扰问题类型”“绘本基本书目资料”“内容简介”“情节举例”以及“情绪疗愈效用”五个板块,有助于读者及时了解绘本内容与针对的情绪困扰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书中对情绪疗愈效用的分析运用了心理学“认同”“净化”和“领悟”的原理。陈教授认为:“发展性阅读疗法”的精神在于:“情绪混乱者透过阅读适当的图书信息资源,从无助的状态转移至‘认同’书中人物角色的遭遇,进而‘净化’其自身之情绪,终能‘领悟’到个人所须面对的问题与困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生和大学生读者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先是由故事情节联想到日常生活的画面和过往的类似经历,从而产生共鸣,即为“认同”;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折,与主人公一同经历情绪上的起伏,从感受到主人公失望、郁闷、懊恼等负面情绪,到替主人公感到高兴,被温馨的结局感动,进而产生安慰、喜悦、振奋等情感,负面情绪随之得以释放,是为“净化”;最终,从绘本故事中获得反思、体会和感悟,并联系实际的学习、生活而对未来作出规划和目标,达到“领悟”。
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对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启示
1打造阅读疗愈新空间
在我国台湾地区,部分学校图书馆通过设立书目疗法专区或专柜的方式,来提供发展性书目疗法服务。整体而言,专区内入藏的资源类型,以绘本、心理自助书、小说、传记、散文集等图书资料为主,少数图书馆亦会收藏影音资源。如我国台湾清华大学南大校区图书分馆(原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在陈书梅教授的指导下,于1997年1月首创书目疗愈专区,名为“心灵驿站”,定期放置具有情绪疗愈效用的阅读素材,期望通过阅读来舒缓学生情绪及焦虑的压力。同时,该馆还将疗愈书目上传至图书馆网站,以供该校学生参考。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设立书目疗法专区的丰富经验,大陆地区的学校图书馆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在图书馆内建立起阅读疗愈新空间。
2助力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有学者研究发现: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独具优势,可以释放与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且方法简单、操作便利、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起到集体干预与治疗的作用。对于部分具备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的图书馆员而言,可以借鉴陈教授的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积极举办“荐书愈人”的专题活动并引导学生读书自愈,从旁促进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
3深化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阅读疗法在学校图书馆的运用而言,编制阅读疗愈推荐书目是最为简单、直观的宣传与推广方式。可以说,陈书梅教授所关注的情绪疗愈绘本,仅是阅读疗愈书目的一个分支。其实,许多书目资源都可以作为情绪疗愈的推荐读物,比如王波在《阅读疗法》中整理的“一个大众化的图书疗法处方”“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目”“大学生喜爱的自疗书目”等,都是极佳的疗愈推荐书目。图书馆员可以以此类书目为例,发挥图书馆馆藏优势,编制相关疗愈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疗法,并由此发掘阅读的意义,深化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年第7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