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走向专业化——“阅读推广馆员专业能力的内涵与塑造”学术研讨会述评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3年11月30日 15:24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2178
阅读推广专业能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提升阅读推广馆员的专业能力?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探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 2023 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围绕“阅读推广馆员专业能力的内涵与塑造”学术研讨。
图书馆阅读推广专业化的内涵
有馆员指出“为什么阅读推广的活动总是表演,而不是具体的阅读吸引呢?不是推广书,而是不停地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活动呢?”我国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高歌猛进十余年,今天确实需要对其专业化进行解析和构建。与会专家对此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需植根于图书馆的专业特性: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李东来从图书馆的专业化出发,认为应该从知识贡献、核心和边界、时间积累、实践和主体意识五个方面思考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需要厘清图书馆和其他阅读推广主体进行阅读推广的差异,明确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以及阅读推广对于图书馆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指出阅读推广的专业化不能停留在工作专注热情、具备开放包容理念等方面,必须从图书馆的职业价值和职业伦理的高度来认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那就是要促进读者学习,提升读者的阅读意愿和阅读能力。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指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和其他主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图书馆的体系化,包括馆藏的体系化、设施机构的体系化和活动的体系化,这也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核心优势。
(2)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应聚焦于图书馆文献资源
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彭银认为目前很多阅读活动为活动而活动,脱离了图书馆的本源--“书”,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书上。张岩认为阅读推广活动应该紧密围绕馆藏展开。李东来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做阅读推广的重点在于文献资源的整体、关联与揭示。
(3)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应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意愿和能力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认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开展要分众阅读推广,应契合和引领读者需求。河北大学赵俊玲教授提到河北大学阅读推广课程内容包括阅读动机的构成、阅读习得模型、选书模型等理论知识,希望为日后学生从事阅读推广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4)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应科学呈现阅读推广效果
如何推动阅读推广的高质量专业发展,阅读推广评价是其中重要一环。范并思认为读者
到馆人次和活动次数两个指标远不能反映活动的丰富多彩,建议对某段时间、某个区域的阅
读推广活动积累数据,开展前测和后测,进行动态和持续的评价,从而提升活动的科学化和
馆员的专业能力。赵俊玲提到目前国内阅读推广领域的研究中开始运用阅读动机量表等测量
工具,用于阅读推广效果的评估。笔者在此殷切期待阅读动机、阅读能力的测量工具普遍应
用到图书馆日常的阅读推广工作评价中。
阅读推广馆员专业能力的内涵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徐强指出,做全能型阅读推广馆员很难,要有边界感。阅读推广活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等等均属于活动范畴,如果我们在讨论阅读推广馆员专业能力时,把其扩大为活动馆员的能力甚至是图书馆员的能力,则不能凸显阅读推广的特质。那么哪些是与会专家提到的和阅读推广密切相关的能力或素养?通过梳理,发现主要聚焦在了解熟悉馆藏、策划和沟通能力。
(1)熟悉图书馆的馆藏。
东北师范大学刘青华指出“广泛的阅读兴趣是促成改变的重要路径”,刘青华自己是一个广泛的阅读者,他此次的分享充分呈现了大量阅读的力量。赵俊玲提到河北大学的阅读推广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选择某一特定类型的读物,介绍分析该类读物的特点、主要奖项、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可能吸引哪类读者,促进学生对读物的了解。
(2)策划能力。
张岩认为策划能力是阅读推广馆员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情怀、学术功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严丹认为“策划力是阅读推广人的首要素养,需要对活动的整体主题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和活动方案策划”,他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实例,展示了策划能力的内涵。
(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绝大多数图书馆岗位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对于阅读推广工作来说,其重要性更加凸显。沟通能力不仅包括和可能的合作方进行沟通的能力,也包括和读者进行沟通的能力,尤其后者,目前在图书馆界相对缺失,急需加强。
探寻阅读推广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路径
很多图书馆员在阅读推广实践方面开展了颇具创新性的活动,但是在发表文章方面却举步维艰,此次征集的馆员困惑中有馆员提出“阅读推广从工作到研究,如何进行理论提升”。与会专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大量阅读理论著作
赵俊玲提到图书馆员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参考其他图书馆的做法,她建议同时应该去阅读相关著作,尽可能挖掘先进做法背后的机理,积淀自身的理论功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邓咏秋老师认为,图书馆员要把工作总结写成可以发表的论文或业务
案例,需要特别注意:要跳出一个馆的小圈子,应站在同行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提升,这需要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邓老师同时推荐了相关图书和期刊,鼓励图书馆员多阅读多写作。除了关注图书馆阅读推广方面的著作,馆员还应该关注其他领域的成果。吴澍时建议大家关注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刘青华引入心理学中的相关机理,从信息、体验、练习、关系四个维度入手阐述如何触发或引起读者的改变,为在场馆员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2)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的应用在于提供科学系统的途径帮助研究者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促进理论的建构和验证。赵俊玲指出阅读推广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内容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相较于图书馆学其他领域,实验
法在阅读推广研究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阅读行为以及阅读推广效果研究。同时指出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研究方法需为回答或解决研究问题服务。严贝妮指出案例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采取“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的具体步
骤,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缺乏理论指导、案例选取依据不足、案例问题解析不全和沦为工作报告等问题。 王平指出“图书馆中有读者阅读的地方就是田野”,在阅读推广活动中采取田野研究可按“明确研究问题—做好各种准备—进入田野现场—访谈观察记录—田野资料—理解抽取反思”的步骤进行。
(摘自《图书馆杂志》2023年11月8日网络首发)
图书馆阅读推广专业化的内涵
有馆员指出“为什么阅读推广的活动总是表演,而不是具体的阅读吸引呢?不是推广书,而是不停地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活动呢?”我国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高歌猛进十余年,今天确实需要对其专业化进行解析和构建。与会专家对此问题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需植根于图书馆的专业特性: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李东来从图书馆的专业化出发,认为应该从知识贡献、核心和边界、时间积累、实践和主体意识五个方面思考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需要厘清图书馆和其他阅读推广主体进行阅读推广的差异,明确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以及阅读推广对于图书馆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指出阅读推广的专业化不能停留在工作专注热情、具备开放包容理念等方面,必须从图书馆的职业价值和职业伦理的高度来认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那就是要促进读者学习,提升读者的阅读意愿和阅读能力。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指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和其他主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图书馆的体系化,包括馆藏的体系化、设施机构的体系化和活动的体系化,这也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核心优势。
(2)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应聚焦于图书馆文献资源
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彭银认为目前很多阅读活动为活动而活动,脱离了图书馆的本源--“书”,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书上。张岩认为阅读推广活动应该紧密围绕馆藏展开。李东来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做阅读推广的重点在于文献资源的整体、关联与揭示。
(3)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应关注读者的阅读需求、意愿和能力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认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开展要分众阅读推广,应契合和引领读者需求。河北大学赵俊玲教授提到河北大学阅读推广课程内容包括阅读动机的构成、阅读习得模型、选书模型等理论知识,希望为日后学生从事阅读推广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4)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专业化应科学呈现阅读推广效果
如何推动阅读推广的高质量专业发展,阅读推广评价是其中重要一环。范并思认为读者
到馆人次和活动次数两个指标远不能反映活动的丰富多彩,建议对某段时间、某个区域的阅
读推广活动积累数据,开展前测和后测,进行动态和持续的评价,从而提升活动的科学化和
馆员的专业能力。赵俊玲提到目前国内阅读推广领域的研究中开始运用阅读动机量表等测量
工具,用于阅读推广效果的评估。笔者在此殷切期待阅读动机、阅读能力的测量工具普遍应
用到图书馆日常的阅读推广工作评价中。
阅读推广馆员专业能力的内涵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徐强指出,做全能型阅读推广馆员很难,要有边界感。阅读推广活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等等均属于活动范畴,如果我们在讨论阅读推广馆员专业能力时,把其扩大为活动馆员的能力甚至是图书馆员的能力,则不能凸显阅读推广的特质。那么哪些是与会专家提到的和阅读推广密切相关的能力或素养?通过梳理,发现主要聚焦在了解熟悉馆藏、策划和沟通能力。
(1)熟悉图书馆的馆藏。
东北师范大学刘青华指出“广泛的阅读兴趣是促成改变的重要路径”,刘青华自己是一个广泛的阅读者,他此次的分享充分呈现了大量阅读的力量。赵俊玲提到河北大学的阅读推广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选择某一特定类型的读物,介绍分析该类读物的特点、主要奖项、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可能吸引哪类读者,促进学生对读物的了解。
(2)策划能力。
张岩认为策划能力是阅读推广馆员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情怀、学术功力、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严丹认为“策划力是阅读推广人的首要素养,需要对活动的整体主题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和活动方案策划”,他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实例,展示了策划能力的内涵。
(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绝大多数图书馆岗位员工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对于阅读推广工作来说,其重要性更加凸显。沟通能力不仅包括和可能的合作方进行沟通的能力,也包括和读者进行沟通的能力,尤其后者,目前在图书馆界相对缺失,急需加强。
探寻阅读推广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路径
很多图书馆员在阅读推广实践方面开展了颇具创新性的活动,但是在发表文章方面却举步维艰,此次征集的馆员困惑中有馆员提出“阅读推广从工作到研究,如何进行理论提升”。与会专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1)大量阅读理论著作
赵俊玲提到图书馆员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参考其他图书馆的做法,她建议同时应该去阅读相关著作,尽可能挖掘先进做法背后的机理,积淀自身的理论功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邓咏秋老师认为,图书馆员要把工作总结写成可以发表的论文或业务
案例,需要特别注意:要跳出一个馆的小圈子,应站在同行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提升,这需要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邓老师同时推荐了相关图书和期刊,鼓励图书馆员多阅读多写作。除了关注图书馆阅读推广方面的著作,馆员还应该关注其他领域的成果。吴澍时建议大家关注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刘青华引入心理学中的相关机理,从信息、体验、练习、关系四个维度入手阐述如何触发或引起读者的改变,为在场馆员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2)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的应用在于提供科学系统的途径帮助研究者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促进理论的建构和验证。赵俊玲指出阅读推广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内容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相较于图书馆学其他领域,实验
法在阅读推广研究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阅读行为以及阅读推广效果研究。同时指出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研究方法需为回答或解决研究问题服务。严贝妮指出案例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采取“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的具体步
骤,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缺乏理论指导、案例选取依据不足、案例问题解析不全和沦为工作报告等问题。 王平指出“图书馆中有读者阅读的地方就是田野”,在阅读推广活动中采取田野研究可按“明确研究问题—做好各种准备—进入田野现场—访谈观察记录—田野资料—理解抽取反思”的步骤进行。
(摘自《图书馆杂志》2023年11月8日网络首发)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