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迈向“超学科”服务,建设“大服务”架构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6月26日 13:29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1456
高校图书馆始终坚持以需求为驱动, 不断探索服务变革, 一流图书文献情报服务应当以支撑科技创新为目标, 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和机会, 服务内容逐步从传统的基础服务向学科服务发展, 进而迈向“超学科”服务, 从而建设“大服务”架构, 支撑学校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目标。
基础服务: 传统服务的“无限”升级
以图书馆馆藏资源、空间资源为基础, 图书馆通过馆藏管理系统、一站式资源发现系统以及空间预约系统等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服务,包括图书阅览与外借、 电子资源获取、 座位及其他空间预约等。基础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随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图书馆同样需要根据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不断调整、完善服务的内容。
为提高参考咨询服务水平, 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图宝” 智慧问答服务, 该系统基于多年积累的关于学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整理为规范的问答库形式, 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用户画像分析、 定期自我学习, 以支撑各种形式问题的智能问答, 提高了参考咨询服务的精准化、智慧化、专业化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设24 小时学习空间, 响应读者需求、 借鉴国外一流高校图书馆政策, 主动提出外借图书“三无限”服务, 即外借册数无上限、 预约册数无上限、 外借时间无上限。
学科服务: 服务矩阵支撑大学高质量发展
自1998 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在国内开启学科服务以来 , 国内高校图书馆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与学校发展战略需要, 以支撑学科建设、 辅助人才引进、助力科研转化为主要服务内容, 探索构建“面向前沿探索、面向人才强校、面向学科发展、面向成果转化”的“四个面向”立体化服务矩阵。
(1) 面向前沿探索: 主要服务于学科发展规划。
例如,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前沿追踪是分析并发布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高校各学科热点研究前沿。 利用各种数据来源, 包括论文发表数据、 论文下载和引用数据、 用户检索数据等, 从不同角度析出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各学科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是《北京大学科学研究前沿 (2018版)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对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图灵奖等在内的全球顶尖获奖得主学术轨迹进行分析, 启发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模式创新; 自主布局体系化情报产品, 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全面、 准确、 及时的数据支持。
(2) 面向人才强校: 主要服务于人才队伍建设。
例如, 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学校战略发展方向为牵引,利用丰富的事实数据和多种情报分析手段, 为职能部门提供各类数据及报告服务, 包括: 各类评估数据支持、 对标分析、 人才库构建、 规划调研支撑、 院系贡献度分析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高被引学者潜力预测, 帮助学校识别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学者; 通过引进前后人才评估报告, 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提供决策依据。
(3) 面向学科发展: 主要服务于学科建设与监测。
例如, 重庆大学图书馆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特色, 重新梳理用户在学科信息服务中的各种需求, 通过集成信息资源, 挖掘文献资源, 打通数据架构, 构建一站式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咨询与培训、 文献服务、 决策参考等服务满足教学支持、 科学研究、 科研管理以及发展规划, 达到了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入一线, 嵌入全程”的效果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提供引领学科发展的正数据分析( 顶尖期刊发文分析等) , 促进高水平研究产出; 通过完善学科发展中的零、 负数据(零被引、 预警、 撤稿论文分析等) , 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正/零/负数据结合综合诊断评估; 保障院系
评估工作全面性和综合性; 情报产品赋能智库, 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4) 面向成果转化: 主要服务于创新能力提升。
发挥高校优势,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例如, 同济大学图书馆构建促进成果转化的专利信息服务体系, 服务于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信息增值服务, 主要措施有: 上线专利查新服务、 发布信息素养微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学术研究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支撑重点行业研究需求, 帮助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辅助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型升级, 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 通过培育新农药高价值专利,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科技支持; 通过探索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 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通过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学校的社会责任。
大服务实践: “超学科”创新促成行动计划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以行业未来需求为驱动, 以创新促成为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 馆于2023年推出“超学科”创新促成行动计划, 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对理科学院板块、工科学院板块、生命学院板块、人文社科学院板块以及国际化学院板块等学
生开展跨学科板块、跨学院机构、跨专业方向、跨学历层次、跨年级培养的未来人才培养新范式转型发展。立足“大零号湾”、上海市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覆盖长三角, 辐射全国高校, 聚焦各行业发展重点和“卡脖子”难题,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人才与资源优势,以本科生为主,利用图书馆一流图书文献情报资源优势, 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新方法, 同时促进大学生兴趣驱动的自觉性、学科交叉创新实践能力、多学科素养与科学家精神植入, 面向未来学习与知识转化能力培养, 构建从“行业与社会需求-CFD,Call For Demand” 到“问题解决方案-CFS,Call For Solution” 的人才成长。
“大服务”平台, 探索未来学习中心新模式, 助力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人才培养。 第一期计划率先瞄准图情行业方向, 以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为主线, 围绕开放科学、AIfor Science, 以及各类新技术、 新形势给图情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以及现有的发展难题或存在的技术瓶颈, 面向高校及公共图书馆, 各类科技情报服务和研究机构以及对图情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和馆员, 征集图情行业与社会需求。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2期)
基础服务: 传统服务的“无限”升级
以图书馆馆藏资源、空间资源为基础, 图书馆通过馆藏管理系统、一站式资源发现系统以及空间预约系统等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服务,包括图书阅览与外借、 电子资源获取、 座位及其他空间预约等。基础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随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图书馆同样需要根据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不断调整、完善服务的内容。
为提高参考咨询服务水平, 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图宝” 智慧问答服务, 该系统基于多年积累的关于学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整理为规范的问答库形式, 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用户画像分析、 定期自我学习, 以支撑各种形式问题的智能问答, 提高了参考咨询服务的精准化、智慧化、专业化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设24 小时学习空间, 响应读者需求、 借鉴国外一流高校图书馆政策, 主动提出外借图书“三无限”服务, 即外借册数无上限、 预约册数无上限、 外借时间无上限。
学科服务: 服务矩阵支撑大学高质量发展
自1998 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在国内开启学科服务以来 , 国内高校图书馆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与学校发展战略需要, 以支撑学科建设、 辅助人才引进、助力科研转化为主要服务内容, 探索构建“面向前沿探索、面向人才强校、面向学科发展、面向成果转化”的“四个面向”立体化服务矩阵。
(1) 面向前沿探索: 主要服务于学科发展规划。
例如,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前沿追踪是分析并发布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高校各学科热点研究前沿。 利用各种数据来源, 包括论文发表数据、 论文下载和引用数据、 用户检索数据等, 从不同角度析出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各学科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是《北京大学科学研究前沿 (2018版)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对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图灵奖等在内的全球顶尖获奖得主学术轨迹进行分析, 启发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模式创新; 自主布局体系化情报产品, 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全面、 准确、 及时的数据支持。
(2) 面向人才强校: 主要服务于人才队伍建设。
例如, 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学校战略发展方向为牵引,利用丰富的事实数据和多种情报分析手段, 为职能部门提供各类数据及报告服务, 包括: 各类评估数据支持、 对标分析、 人才库构建、 规划调研支撑、 院系贡献度分析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高被引学者潜力预测, 帮助学校识别和培养具有潜力的学者; 通过引进前后人才评估报告, 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提供决策依据。
(3) 面向学科发展: 主要服务于学科建设与监测。
例如, 重庆大学图书馆结合学校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特色, 重新梳理用户在学科信息服务中的各种需求, 通过集成信息资源, 挖掘文献资源, 打通数据架构, 构建一站式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咨询与培训、 文献服务、 决策参考等服务满足教学支持、 科学研究、 科研管理以及发展规划, 达到了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入一线, 嵌入全程”的效果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提供引领学科发展的正数据分析( 顶尖期刊发文分析等) , 促进高水平研究产出; 通过完善学科发展中的零、 负数据(零被引、 预警、 撤稿论文分析等) , 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正/零/负数据结合综合诊断评估; 保障院系
评估工作全面性和综合性; 情报产品赋能智库, 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4) 面向成果转化: 主要服务于创新能力提升。
发挥高校优势,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例如, 同济大学图书馆构建促进成果转化的专利信息服务体系, 服务于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信息增值服务, 主要措施有: 上线专利查新服务、 发布信息素养微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学术研究等。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支撑重点行业研究需求, 帮助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辅助国家重点实验室转型升级, 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 通过培育新农药高价值专利,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新的科技支持; 通过探索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 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通过助力乡村振兴, 实现学校的社会责任。
大服务实践: “超学科”创新促成行动计划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以行业未来需求为驱动, 以创新促成为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 馆于2023年推出“超学科”创新促成行动计划, 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对理科学院板块、工科学院板块、生命学院板块、人文社科学院板块以及国际化学院板块等学
生开展跨学科板块、跨学院机构、跨专业方向、跨学历层次、跨年级培养的未来人才培养新范式转型发展。立足“大零号湾”、上海市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覆盖长三角, 辐射全国高校, 聚焦各行业发展重点和“卡脖子”难题,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人才与资源优势,以本科生为主,利用图书馆一流图书文献情报资源优势, 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新方法, 同时促进大学生兴趣驱动的自觉性、学科交叉创新实践能力、多学科素养与科学家精神植入, 面向未来学习与知识转化能力培养, 构建从“行业与社会需求-CFD,Call For Demand” 到“问题解决方案-CFS,Call For Solution” 的人才成长。
“大服务”平台, 探索未来学习中心新模式, 助力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人才培养。 第一期计划率先瞄准图情行业方向, 以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为主线, 围绕开放科学、AIfor Science, 以及各类新技术、 新形势给图情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以及现有的发展难题或存在的技术瓶颈, 面向高校及公共图书馆, 各类科技情报服务和研究机构以及对图情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和馆员, 征集图情行业与社会需求。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2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