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9月27日 14:45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1548
“未来学习中心”一词最早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提出,用来命名新改造的西区图书馆空间,着眼于教学、学习、创新三个层面进行空间改造,体现了开放、连接、交流、互动等未来学习特征。朱永新认为未来学习中心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个性化、自主化等特征,目标是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他围绕未来学习中心的形态构建与实践路径进行了阐释:未来学习中心可根据学生的作息特点或需要弹性安排学习时间,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设计课程;把人机混合学习与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模式,充分发挥机器人的作用。他阐释的未来学习中心的功能与特点,引起了教育界及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旨在打造一个开放、灵活、多元、综合的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课程及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成新型基层学习组织,搭建创新型、多元化、共享型的学习资源平台,为教学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
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内容
1.打造学习新空间。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高校的发展定位、建设水平和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新空间,营造多样、开放、交互、沉浸、虚实结合的研学环境;重视虚拟空间建设,利用AI、元宇宙、VR、AR等技术营造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人、场景、物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集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以及教学支持中心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
2.培育学习新生态。
高校图书馆应协同高校职能部门,基于线上学习平台加强主题式、团队式学习社群建设,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打破地域、学校、学科专业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学术创新与知识创造,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搭建学习新平台。
高校图书馆应构建新型数字学习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数字资源,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建设易于检索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知识共享服务体验。
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实践探索
1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重视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利用元宇宙、区块链、虚拟技术、AI技术构建应用场景,包括学习空间重构和学习资源重组两个部分。学习空间重构分为实体空间建设和虚拟空间建设两个部分,实体空间建设是通过空间功能升级打造的特色实体学习空间,如:“师樾厅”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特色,包括研讨区、体验区、朗读区、休息区和展览馆等功能区域,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虚拟空间建设从空间的虚拟化和资产的数据化两个方面入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运用AI、元宇宙、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虚拟报告厅和虚拟人,创建三维场景,以支持情景化教学。学习资源重组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重组、学习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学习资源的动态更新和个性化推荐及协作共享,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筹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重组,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字特藏资源和用户数据进行保护。
2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具有协作式学习讨论交流、智能推荐等功能,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他们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为师生教学科研设立安静学习区、共享书房、iLibrarySpace和PBLSpace等多功能的学习空间,以期提升师生的学习体验,为他们的协作式学习讨论交流提供平台。为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建设新版图书馆门户与学院门户,利用智能推荐等技术,根据用户身份、资源与服务使用习惯及阅读偏好,推送定制化馆藏资源。为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导航服务。
3.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从资源、空间、技术等角度对各个场景进行组配和构建,积极打造未来学习中心,精准整合学科资源,设计情景化空间,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各院系的专业特点,联合教师和科研人员推动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还致力于构建灵活、智能的智慧空间,通过设计可拼接的桌椅、自动调节的智能终端和打造自助服务区,为用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高校图书馆可在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资源,应用新技术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未来学习中心。目前,部分高校探索性地建设了具有未来学习中心特点的学习空间;部分高校结合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经验,积极针对学习中心的建设目标进行服务创新,建设内容包括资源整合、智慧学习空间建设、虚拟空间服务、教学研究支持及新技术应用等。学者们根据高校图书馆学习中心试点的建设效果和经验,对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和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基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学习中心,将资源、服务和新技术应用与馆舍空间调整相融合,构建嵌入师生学习全过程的智慧服务体系,适应教育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未来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
(摘自《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年第6期)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旨在打造一个开放、灵活、多元、综合的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课程及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成新型基层学习组织,搭建创新型、多元化、共享型的学习资源平台,为教学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需求。
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内容
1.打造学习新空间。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高校的发展定位、建设水平和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新空间,营造多样、开放、交互、沉浸、虚实结合的研学环境;重视虚拟空间建设,利用AI、元宇宙、VR、AR等技术营造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人、场景、物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集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以及教学支持中心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
2.培育学习新生态。
高校图书馆应协同高校职能部门,基于线上学习平台加强主题式、团队式学习社群建设,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打破地域、学校、学科专业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学术创新与知识创造,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搭建学习新平台。
高校图书馆应构建新型数字学习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数字资源,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建设易于检索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知识共享服务体验。
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实践探索
1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重视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利用元宇宙、区块链、虚拟技术、AI技术构建应用场景,包括学习空间重构和学习资源重组两个部分。学习空间重构分为实体空间建设和虚拟空间建设两个部分,实体空间建设是通过空间功能升级打造的特色实体学习空间,如:“师樾厅”展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特色,包括研讨区、体验区、朗读区、休息区和展览馆等功能区域,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虚拟空间建设从空间的虚拟化和资产的数据化两个方面入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运用AI、元宇宙、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虚拟报告厅和虚拟人,创建三维场景,以支持情景化教学。学习资源重组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重组、学习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学习资源的动态更新和个性化推荐及协作共享,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筹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重组,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字特藏资源和用户数据进行保护。
2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具有协作式学习讨论交流、智能推荐等功能,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他们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为师生教学科研设立安静学习区、共享书房、iLibrarySpace和PBLSpace等多功能的学习空间,以期提升师生的学习体验,为他们的协作式学习讨论交流提供平台。为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建设新版图书馆门户与学院门户,利用智能推荐等技术,根据用户身份、资源与服务使用习惯及阅读偏好,推送定制化馆藏资源。为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导航服务。
3.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从资源、空间、技术等角度对各个场景进行组配和构建,积极打造未来学习中心,精准整合学科资源,设计情景化空间,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各院系的专业特点,联合教师和科研人员推动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还致力于构建灵活、智能的智慧空间,通过设计可拼接的桌椅、自动调节的智能终端和打造自助服务区,为用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高校图书馆可在智慧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资源,应用新技术打造满足用户需求的未来学习中心。目前,部分高校探索性地建设了具有未来学习中心特点的学习空间;部分高校结合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经验,积极针对学习中心的建设目标进行服务创新,建设内容包括资源整合、智慧学习空间建设、虚拟空间服务、教学研究支持及新技术应用等。学者们根据高校图书馆学习中心试点的建设效果和经验,对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和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基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学习中心,将资源、服务和新技术应用与馆舍空间调整相融合,构建嵌入师生学习全过程的智慧服务体系,适应教育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未来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
(摘自《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年第6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