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探索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建设路径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4:15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924
一、统筹兼顾:党建与业务齐头并进
1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推动力
党的领导是实现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通过优化组织架构、规范组织管理、持续创新实践,建立健全图书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图书馆基层党建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之成为助推图书馆改革发展坚强的战斗堡垒,可以为图书馆党组织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更有效地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顶层设计,提升核心竞争力
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实现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起点,旨在从整体理念和全局视角出发,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用户实际需求的总体目标,统筹相关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可操作的设计方案,全面考虑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服务功能、业务流程等,以实现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协调运行和持续发展,是图书馆整体发展理念的具体化。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移植、灵活性好、“即接入即使用”的制度机制、规划标准和管理策略,是图书馆决策和行动的参考指南,能够反映图书馆的变革举措与发展趋势。
二、软硬兼施:“硬制度”与“软环境”提升并重
1制度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图书馆制度建设既要符合学校制度的建设目标,又要符合具体业务实际,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制度体系为运行机制提供了框架和保障,而运行机制则是制度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制度体系的实现方式。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空间建设,打造未来教育新场所
智慧服务空间建设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用户可以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阵地。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图书馆空间的定位及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图书馆界正在重新审视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一个获取文献和阅读书籍的地方,更是师生学习的场域、教研活动组织、校园文化传承的关键枢纽。
三、标本兼治:资源与服务和谐共生
1资源为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的集散地,资源作为表相呈现的内容,是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因此,要强化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类型多样、资源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持续增强服务学校使命和文化传承的基本保障能力。优化资源建设机制:完善馆藏发展政策,深化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协调建设机制;提升资源建设中的用户参与度和用户资源需求反馈响应能力;探索建立图书馆与学部院系的资源建设合作机制。提升资源建设质量:推动文献资源采访工作精细化,系统补藏教育教材、学科文献、古籍拓片等重点文献,实现馆藏资源分析与绩效评估工作常态化,提升教育学等重点学科文献的保障水平。深化文献整理挖掘:推进开放获取资源深度组织,统筹馆藏古籍与特藏文献整理、挖掘和再生出版,加强文献的修复和保护。加强数字特藏建设:系统开展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建设校本学术资源与古籍专题数据库,推进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数字人文应用。
2服务为本,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
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要把资源的潜力转化为服务的现实能力,以服务有效推进馆藏资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大学图书馆一直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服务创新研究与实践。创建敏捷型组织结构,通过“五入”策略,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走入学科”,使普通岗位学科化、学科服务泛在化。“嵌入教学”,深化教学支持服务,建设完善的多维度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融入科研”,加强服务需求侧管理,开展情报信息分析与知识产权服务,实现科研成果数据的保存与利用,在各类型科研产出分析、学科竞争力评价、学科态势前瞻及科研绩效分析等工作中,彰显图书馆的核心服务能力。“浸入管理”,积极立足学校管理及评价需要提供服务,主动为学校职能部处的各类统计、申报、规划、年报等工作提供定制报告,持续开展分析与评价工作,形成系列、特色乃至品牌服务产品,在科研评价、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支撑学校的管理决策。“深入‘悦’读”,持续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创新开展校园阅读活动,强化文化育人服务品牌。
四、倍道兼行:技术应用与数据治理相辅相成
1技术为翼: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大学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构建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平台集群。整合各类服务系统,打通各系统间的壁垒,建设数据中台,搭建智慧门户,提供支持学习、教学、科研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开发、应用新型业务系统,提升资源采集与加工、推广与利用、管理与服务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水平与一体化管理,提高用户服务效率和管理运行效益,用技术释放生产力,加强各类业务系统与校务系统的对接,融入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支撑学校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系列产品。
2数据为王:强化数据驱动的治理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图书馆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图书馆治理效能的加速器和助推剂,在学校管理、科学决策、多元评价、数据上报等方面发挥“数据大脑”的重要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加强数据中台建设迫在眉睫。
五、内外兼修:馆员与用户合作共赢
1激活潜能,馆员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
构建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相适宜、与实践需求相匹配的馆员核心能力体系,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图书馆馆员的能力建设应当从用户需求分析能力、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智慧智能服务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6个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
2用户关系:培育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新生态
用户是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从新常态到新业态,再到新生态,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正处在从传统的资源建设导向到服务创新导向再到用户关系导向发展的阶段,营造好外部生态环境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高度集中体现在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上。用户不再只作为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对象,而是成为参与到图书馆广泛业务中的服务提供主体。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第4期)
1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推动力
党的领导是实现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通过优化组织架构、规范组织管理、持续创新实践,建立健全图书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图书馆基层党建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之成为助推图书馆改革发展坚强的战斗堡垒,可以为图书馆党组织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更有效地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顶层设计,提升核心竞争力
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实现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起点,旨在从整体理念和全局视角出发,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用户实际需求的总体目标,统筹相关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可操作的设计方案,全面考虑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服务功能、业务流程等,以实现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协调运行和持续发展,是图书馆整体发展理念的具体化。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移植、灵活性好、“即接入即使用”的制度机制、规划标准和管理策略,是图书馆决策和行动的参考指南,能够反映图书馆的变革举措与发展趋势。
二、软硬兼施:“硬制度”与“软环境”提升并重
1制度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图书馆制度建设既要符合学校制度的建设目标,又要符合具体业务实际,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制度体系为运行机制提供了框架和保障,而运行机制则是制度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制度体系的实现方式。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空间建设,打造未来教育新场所
智慧服务空间建设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用户可以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阵地。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图书馆空间的定位及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图书馆界正在重新审视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一个获取文献和阅读书籍的地方,更是师生学习的场域、教研活动组织、校园文化传承的关键枢纽。
三、标本兼治:资源与服务和谐共生
1资源为基,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的集散地,资源作为表相呈现的内容,是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因此,要强化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类型多样、资源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持续增强服务学校使命和文化传承的基本保障能力。优化资源建设机制:完善馆藏发展政策,深化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协调建设机制;提升资源建设中的用户参与度和用户资源需求反馈响应能力;探索建立图书馆与学部院系的资源建设合作机制。提升资源建设质量:推动文献资源采访工作精细化,系统补藏教育教材、学科文献、古籍拓片等重点文献,实现馆藏资源分析与绩效评估工作常态化,提升教育学等重点学科文献的保障水平。深化文献整理挖掘:推进开放获取资源深度组织,统筹馆藏古籍与特藏文献整理、挖掘和再生出版,加强文献的修复和保护。加强数字特藏建设:系统开展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建设校本学术资源与古籍专题数据库,推进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数字人文应用。
2服务为本,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
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要把资源的潜力转化为服务的现实能力,以服务有效推进馆藏资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大学图书馆一直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服务创新研究与实践。创建敏捷型组织结构,通过“五入”策略,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走入学科”,使普通岗位学科化、学科服务泛在化。“嵌入教学”,深化教学支持服务,建设完善的多维度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融入科研”,加强服务需求侧管理,开展情报信息分析与知识产权服务,实现科研成果数据的保存与利用,在各类型科研产出分析、学科竞争力评价、学科态势前瞻及科研绩效分析等工作中,彰显图书馆的核心服务能力。“浸入管理”,积极立足学校管理及评价需要提供服务,主动为学校职能部处的各类统计、申报、规划、年报等工作提供定制报告,持续开展分析与评价工作,形成系列、特色乃至品牌服务产品,在科研评价、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支撑学校的管理决策。“深入‘悦’读”,持续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创新开展校园阅读活动,强化文化育人服务品牌。
四、倍道兼行:技术应用与数据治理相辅相成
1技术为翼: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大学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构建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平台集群。整合各类服务系统,打通各系统间的壁垒,建设数据中台,搭建智慧门户,提供支持学习、教学、科研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开发、应用新型业务系统,提升资源采集与加工、推广与利用、管理与服务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水平与一体化管理,提高用户服务效率和管理运行效益,用技术释放生产力,加强各类业务系统与校务系统的对接,融入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支撑学校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系列产品。
2数据为王:强化数据驱动的治理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图书馆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图书馆治理效能的加速器和助推剂,在学校管理、科学决策、多元评价、数据上报等方面发挥“数据大脑”的重要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加强数据中台建设迫在眉睫。
五、内外兼修:馆员与用户合作共赢
1激活潜能,馆员核心素质与能力提升
构建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相适宜、与实践需求相匹配的馆员核心能力体系,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图书馆馆员的能力建设应当从用户需求分析能力、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智慧智能服务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6个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
2用户关系:培育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新生态
用户是大学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从新常态到新业态,再到新生态,图书馆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正处在从传统的资源建设导向到服务创新导向再到用户关系导向发展的阶段,营造好外部生态环境是图书馆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高度集中体现在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上。用户不再只作为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对象,而是成为参与到图书馆广泛业务中的服务提供主体。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第4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