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厦门大学图书馆知识发现短视频大赛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5年01月06日 16:13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450

近些年,高校图书馆正在经历服务模式由被动到主动,发展重心由资源中心向用户中心、服务中心的转变。外部环境与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广面临持续的挑战。为此,高校图书馆做出许多努力,如:拓展新媒体阵地,融入受众群体;为用户构建动态画像,进行精准营销;从组织合作、活动策划、服务品牌、推广渠道等维度构建高校图书馆多元化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立智慧赋能高校阅读推广模型;挖掘读者数据并进行创意呈现;进行图书馆品牌营销等。
2022—2023年,厦大图书馆策划并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了两届知识发现短视频大赛,旨在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厦门大学图书馆知识发现短视频大赛
1 征集原创短视频作品
2022年4-6月举办的第一届短视频大赛以“我与数字资源的奇思妙练”为题,征集图书馆数字资源、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数字学术工具相关短视频作品。2023年3-6月第二届大赛则以“开启你的取景器,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瑰宝”为题,征集相关短视频作品。短视频本身包容性极强,录屏、配音、动画制作、真人表演等均可以之为载体,加之各种剪辑方式,产生了更多可能性。
2 基于跨职能小团队开展多方协作
组建由主管副馆长、数字资源采访馆员和擅长资源推广的馆员组成的跨职能小团队,通过合作办赛的方式开展多方协作,在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图书馆的资源推广。首届比赛由厦大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提供支持,单位类型涉及到资源推广的上、中、下游,选题涉及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服务、数字学术工具三个方面。第二届比赛受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CASHL)的支持,由厦大图书馆(CASHL学科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CASHL全国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CASHL学科中心)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协办,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为选题,参与对象由厦大图书馆用户扩展至CASHL成员馆,由美国圣智集团GALE公司及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提供支持。
3 嵌入全流程辅导以提升用户数字素养
数字技能熟练的公民及高度专业的数字人才是《2030数字指南针:欧洲数字十年之路》提出的2030年数字化转型目标之一。数字素养是数字公民的重要特征之一。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中明确“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是其建设目标之一。创新全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迈向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之一。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课程、讲座/培训、竞赛、游戏化学习等形式,面向数字公民培养与数字学术素养提升进行推广。
本案例通过选题支持、辅导讲座、创意和技术咨询等方式提供全流程辅导。筹备期间,分别向合作单位、咨询馆员、合作资源供应商等征集选题意见,确保选题可以关照到合作单位及咨询馆员日常工作接触到的资源相关常见问题、各数字资源常用及特色功能等。讲座辅导由主办单位馆员及协办学院老师提供,涉及“图书馆数字资源概览”“影像创作中的镜头语言”“知识类短视频创作”“CASHL资源与服务”“短视频制作中的创意思维”“影视短片创作策略”等主题,充分发挥比赛的育人作用。在充分宣传、考虑师生有充足时间完成作品的情况下,可以较为充分地反映用户视角下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及兴趣。针对赛程中用户的疑问持续提供有关内容、创意、技术方面的咨询服务,以期对提升用户数字素养起到直接作用。
4 作品面向社会开放
两届知识发现短视频大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用户参与,收获了60余件优质作品,主题围绕“知识发现”,涉及各学科数字资源推广、图书馆及CASHL特藏资源推广、图书馆特藏推广、开放获取及免费资源推广、数字学术工具推广,将资源查询同研究、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产生了以国际敦煌项目、自闭症科普、厦门海堤、浙大西迁、特藏中的上海等为主题的诸多有趣、有价值的短视频。优质作品主要选用厦大图书馆哔哩哔哩(Bilibili)平台、微信公众号线上展播,并面向全社会开放。
效果及反思
1 用户视角
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而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例如:《知识分享——走近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是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对本学科数字资源的探索;帮助数字学术专家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提升其媒介素养,《听说厦大数据库还可以查民国报纸?爱如生数据库简易教程》即是熟悉近代文献的硕士研究生对视频作品创作的积极尝试;促进协作方面,由于知识类短视频需要内容与形式兼备,图书馆鼓励用户开展协作,《人文社科学生图书馆利用指南》即是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通过比赛官方渠道寻求队友并合作完成的作品;此外,《假如写论文有段位》等作品均通过对素材进行创新性整合、剪辑取得较好的反响。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1)对于用户创作短视频的原创性及素材来源的合法性,图书馆主要依靠版权声明、用户承诺、视频平台检测及公众监督,尚未有更为完备的措施和技术手段,而这在数字化转型时代是极为重要的;(2)用户素养提升的证据主要是用户作品,并非实验或准实验,其提升程度难以计量,不利于图书馆据此适时调整推广策略。
2 图书馆视角
对于图书馆而言,该项目产生了多重效果,资源推广方面,参赛者在创作过程中须探索图书馆资源、联盟资源或开放获取/免费资源,起到直接的资源推广效果,如《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妙用》这一作品即是对相关学科重要资源的探索和展示;扩大媒介影响力体现在展播作品对图书馆视频平台官方账号访问量的提升上,入围作品总浏览量超过10万次;大赛海报提案入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主办的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WLIC)2023海报展示环节则体现了行业影响力的提升。不足方面包括:(1)感知变化较多依赖馆员经验与工作实践,途径较为单一,应探索更为立体、科学的变化感知途径;(2)由于资源使用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为资源推广效果提供定量的数据,可信度有待提升;(3)短视频作品中,两部作品访问量较高,分别达到4.1万次和1.7万次,相比同平台其他知识类短视频,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摘自《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第5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