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原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 《杨言》出版 见证一个国家的十年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1日 11:13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4769

   本书为《南方人物周刊》杨锦麟“来信”专栏首次结集,见证一本杂志和一个国家的十年。“读报”难忘依旧, “评刊”回味更多。在本书中,感受文字的善意 相信人心的力量。

   

   【书籍介绍】

   书名:杨言
   作者/译者 :杨锦麟
   定价 42.00元
   出版时间 :2015年4月


   【作者介绍】

   杨锦麟
   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有人说他是“一尊老炮”,有人称他为“最后的侠士”。2002年10月,加盟凤凰卫视,主持《有报天天读》、《周刊点点评》。2011年6月,出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2013年,成立锦绣麒麟传媒,正式进军新媒体,携手腾讯视频推出“锦麟”节目群,策划《天天看》、《夜夜谈》等多档节目。


   【内容介绍】

   本书是杨锦麟先生为《南方人物周刊》所写“来信”专栏的精选集。每期三百字的来信,精彩点评上期杂志封面文章,言短意长,举重若轻。这些文字,思想透彻不偏激,语言温洽不尖刻,字字勾勒出标志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人物与事件、节点与坐标,为鲜活的中国面孔写下精准的时代判词。十年间,许多人的生命被作者温情而理性地重新打量,并将继续这样打量下去。


   【精彩书摘】

   最后的侠士/徐列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创办时,“有报天天读”已经闻名遐迩,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广州大排档的服务生们都能认出这个读报的“糟老头”——杨锦麟。自然地,他也就被纳入到我们的拟访名单中。没多久,记者任田小姐妙笔生花地使之跃然纸上——第三期的报道中出现了老杨的形象。同去采访的何三畏先生,此时正在主持“来信”栏目,我请他向老杨约稿,点评一下每期的封面文章。也许是初次相见的两位时评家互生了好感,老杨爽快地答应了。谁也没料到,这一写就是十年。
   一个专栏写了十年,这在当下的纸媒已不多见。是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而非此人不可吗(已有读者提出疑义)?似乎也说不上。三百字的“来信”,换个人也能写。我想,双方最终无法割舍的还是一个“情”字。
   老杨是性情中人,豪爽义气。他喜欢什么,便会倾注全情义无反顾,这时的他,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南方人物周刊》有幸成为他的“情”刊,于是,“来信”一写十年,且将源源不断地写下去。
   事实上,我给老杨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十年前的某一天,老杨到广州,那时《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不久,他的来信也才刚刚起笔,但他在“有报天天读”上的大力推介,让一本新刊广为人知,我为此心存感激。那天,我开车带杨子、静波去老杨下榻的酒店接他出来吃饭,因为一时找不到停车位,只能请他们二位去大堂接,我在车里等。待见到老杨,他第一句话就是:一位“党工”啊!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解释,党的工作者!显然话里带着怨气——架子大啊,让手下来接。等上车后,他发现我竟是司机,而且开的是私家车,那股怨气顿时烟消云散。
   是夜,他喝得很high,我们也聊得投机,友情便在那晚播下了种子,历经十年风雨,愈发根深叶茂、相生相依。
   情生情动向来都是感性的,唯有相同的价值观才能使友情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过往的二十多年,南方报业作为中国传媒界的良心,令众多知识分子心生敬意、呵护有加,老杨自然是其中一分子。通过与 《南方人物周刊》的结缘,他认识了左方(《南方周末》创始人)、范以锦、江艺平等众多南方报人,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之后,凡“南方”有约,他都欣然前往——主持论坛、参与公益、为书写序,不一而足。他甚至带着摄制组,在289大院拍下了关于《南方周末》的专题。该片因故未能播出,他一直耿耿于怀。这倒不是因为辛苦的劳作没能得到回报,而是片中寄托了他对中国新闻界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289大院最后几缕清流的敬意。
   《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半年时,我因某期封面文章出事被降职,老杨第一时间在自己主持的栏目里含蓄地播报了这一消息。之后的“有报天天读”里,《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时常被他重点推荐,有朋友还告知,该栏目多次提到我。我知道,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南方”的致意和对管制的蔑视。这之后的“来信”已经不仅仅是三百字的约稿,而是他和《南方人物周刊》的一个约定:再难也要坚持,只要你们继续出,我就一直写。
   作为从内地出去的香港传媒人,老杨最能体会新闻自由的可贵和大陆传媒人的困境。一次饭局上,聊到我正面临的某种出局可能,老杨潸然泪下,并嘱咐我的同事,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他。这个坚强的汉子情到深处还原了纯真的本性。
   在一个功利至上的欲望年代,老杨重情重义,不媚权贵,秉持理想而行,从而造就了这个时代最后的侠士。这份精神的馈赠与情感的力量让我受用终生。
   十年,命运起起伏伏,“人物”依然前行。我相信人心的力量,相信只要有老杨这样的人,希望就会永存,社会才不至于那么不堪。
   多年后,当老杨把一篇纪念其父的万字长文托付给本刊时,亲自操刀的我不敢怠慢,将大作略做删节,发在了本刊的著名栏目“逝者”上。过后,有同事开玩笑:徐老师这是以权谋私啊,“逝者”都是1个P,这篇文章却用了4个。我说对,我是以权谋私,但比起老杨对《南方人物周刊》付出的心血,这4个P的篇幅又算得了什么!
   人世间总有一种情是无以回报的。
   因为它不需要回报。
   ……

(摘自《凤凰读书》2015年4月29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