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上)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8年03月22日 15:47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202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正兵”与“奇兵”同建,“一流”与“非一流”兼顾;“高峰”与“低谷”俱赢,以“重点”带动“一般”;教学与科研并重;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抓,有“大楼”也要有“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点

回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时引起的巨大社会关注,可谓聚讼纷纭,争鸣之声不绝于耳,折射出社会上对“双一流”建设的背景、意义及达到的目标仍存有疑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统一,步调则很难一致。这不利于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笔者愿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

深刻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深远意义

1.“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其高等教育的强盛。只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当代中国虽然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过少、水平偏低,在综合实力、学科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在世界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群中还鲜见中国大学身影。

目前,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科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历史方位、一流大学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和趋势,绘制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清晰路线图,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吹响了打造顶尖学府、冲刺国际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

2.“双一流”建设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类院校的办学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先后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批顶尖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等的深入推进,其弊端日益呈现,特别是形成了高校之间身份固化、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现在出台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不搞世袭制、不搞终身制、不搞一刀切、不搞清一色,[3]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资金分配要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动态调整支持力度等,这不啻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的施工图,为打破高校身份壁垒、最大限度释放高等教育改革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科学把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与着力点

我们必须清楚,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并不是立刻就变成了“双一流”,要想让愿望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建成“双一流”大学,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1.“正兵”与“奇兵”同建,“一流”与“非一流”兼顾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就高等教育而言,如果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正兵”的话,而一些颇具实力但学科相对单一的特色型大学则是“奇兵”;如果说已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大学是“正兵”的话,那么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则是“奇兵”。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毫无疑问,要“集中资源、率先突破”,重点建设好“一流大学”;同样,也不能忽视那些学科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整齐、专业结构有梯次、实验平台精良并齐全、具有较完整的技术链和创新链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给资金、政策,扶植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院校冲击“世界一流”学科[4];同样,也要本着“带动整体”的精神,支持具有潜力而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高峰”与“低谷”俱赢,实现以“重点”带动“一般”

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指出,学科建设“要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在高校内部,有重点学科,也有一般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般学科的支撑,任何重点学科都不可能长远发展;“一流学科”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一般学科来支撑。所以,在将重点学科建成“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或削弱一般学科的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流学科”,绝不是简单的学科撤销和调整,绝不是以牺牲一般学科的发展前景为代价,而是整个学科体系均衡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在设计如何建设一流学科中,学校确定了“瞄准一流、梯级建设、渐次突破、共同发展、全面提高”的基本思路,集中优势学科力量,围绕开放型经济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重点突破,率先进入国际学术前沿;按重点建设学科、重点支持学科、重点培育学科三个层次分目标、分阶段开展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为实现学校学科建设长远目标打好基础;开展协同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之间互动互补、互为支撑的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面向开放型经济的学科高峰,实现学科“高峰”和“低谷”俱赢的效果。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