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下)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8年03月22日 15:48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494
3.教学与科研并重,切忌畸轻畸重的“单腿跳”
不容否认,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忽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同样不可否认,虽反反复复强调教学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教学则日益被轻视、甚至被忽视。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因此,有高校以一流学科、以瞄准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着力点,普遍重视学术研究成果。其错误的逻辑推导,就是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科研上,从而忽视或削弱了教学工作。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大学,更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优秀本科教学的大学,是以科学研究为高水平教学提供支撑的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教学。[5]“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应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知识传播的效率,着力于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4.重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严禁上演高层次人才“乾坤大挪移”
“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在于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于是,为了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优势,有些高校除了购置设备、修缮教学科研场所外,便是开启了“抢人”模式。百万年薪、科研启动经费等都成为高校招募“良才”的砝码。有些高校,只要有“头衔”,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律挖来,丝毫不顾人才引进后是否能真的将所在学科建成名副其实的一流学科。这种“互挖墙脚”的行为,使得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等问题暴露无遗。尽管国家已出台政策,对这种单依靠金钱和待遇吸引人才的做法叫停,规范东部高校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挖人才,但高层次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依旧盛行。这种高层次人才从中西部到东南部、从四周到首都和经济基础好的大城市聚拢现象,就是高层次人才“乾坤大挪移”。此风不仅不会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反而使得高校内耗严重,助长浮躁之风和短视行为,拉大高层次人才地区分布差距等,可谓弊端重重。
同时,造就一流师资队伍,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这里说的“引进”,不是指在国内高校疯狂“挖人”,而是要去世界一流大学里觅“将才”、引“良才”,通过激励措施,吸引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同时以“培养”为核心,实现人才的本地化。要通过前瞻布局,提早发现、跟踪,重点遴选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国情、学科基础扎实、科研潜力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学缘的教师交流融合[6],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5.“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抓,避免有“大楼”无“文化”
由于有“双一流”建设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7]一流实验室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为科学研究的验证和创造提供了舞台,为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实训和实践的平台。诚然,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意义重大,也十分必要。但是,“双一流”建设,光靠硬件设施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需依靠大学自身的精神和文化的塑造等“软实力”。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也仅非“一流大楼、一流设备之谓也”,而是必须注重培育和建设一流的文化精神和氛围环境。“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学”。所以,“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注重大学内在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要涵育优良的人文生态,而这些远比显性的“一流的硬实力”要困难得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优良的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一旦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需求、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就会对每个人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产生直接的推动和影响。因此,我们要将校风和学风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通过打造一流的大学文化,深化立德树人工作,来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面对国家发展的强烈需求、国际世界的激烈竞争,高等教育战线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始终立足中国大地,始终把握战略定位,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投入到“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摘自《《北京教育》2017年12月22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