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大学生死亡教育课体验殡葬全过程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9年04月24日 15:42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472
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的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说,这门课让学生对死亡、事业、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课程
内容包括写遗书、参观殡仪馆
去年11月,山东大学数十名学生到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参观包括遗体告别、火化、骨灰寄存在内的整个殡葬流程。
带队老师王云岭告诉记者,2006年他便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的课程,目的是缓解医学生对解剖课的恐惧。直到2014年,这门课被制作成视频在慕课等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并成为第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
早在2000年,广州大学就开设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生死学》。除了生与死的本质概念,包括器官移植、临终关怀、自杀等话题也被纳入课程中。2009年,基于9年的教学经验,创设这门课的胡宜安教授编著了大陆地区唯一生死学教材——《现代生死学导论》,成为不少高校开展生死学课程的教材之一。
北京大学2017年开设《死亡的社会学思考》,主讲老师陆杰华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道,西方的死亡社会学一共关注三个议题:死亡、临终和丧亲,基本涵盖了人在生命周期中与死亡能够发生的不同关系。
此外,协和医学院、广东药学院等部分高校近年来也陆续开设了类似课程,写遗书、立遗嘱、写墓志铭、生命卷轴复写、参观墓地殡仪馆、到安宁疗护病房做义工等生命教育的形式也逐步进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授课
王云岭的死亡教育课在学校很受欢迎,一个班120个名额,抽签才能选到。因为学生选课呼声高,去年他又增设了一个班。以公开课的形式在三个高校课程平台上线的这门课,每学期报名人数总和超过两万人。
而胡宜安的《生死学》入选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被同学们称为“网红课”。
陆杰华说,课程会从社会学角度讲解死亡的不平等、人濒死时社会关系的变动等,也会为学生讲解从抑郁到自杀的过程以及如何调节等问题。
由于大陆地区死亡课程较少,陆杰华告诉记者,备课选用的基本是国外相关教材。由于课程是以专题形式开展,还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选择这门课,他们在做项目设计时也会从各自领域寻找选题,例如法学院同学会探讨安乐死的法律制度环境等。
问题
理论多实践少,开展不够规范
王云岭介绍,当前死亡教育课程存在理论过多,实践体验过少的问题。“理性认识可能会被束之高阁,因此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需要从感性上有所认识。”王云岭说,受体制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课外实践只进行了参观殡仪馆的活动,由学生们自愿报名。
陆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罗羽在去年发表的论文《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中指出,目前中国内地已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高校不足20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死亡教育课程在中国内地的开展也不够全面和规范。
针对国内死亡教育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认为,与欧美、日本等国家成熟系统的死亡教育相比较,中国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自《新京报》2019年4月10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