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地国际化的四大基本特征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03月31日 15:0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228
在地国际化,最初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在1999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春季论坛上提出。他基于自身治学与研究的经验,在论坛报告《在地国际化——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中指出:“在地国际化是在教育领域中除学生跨国流动以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旨在让所有学生在学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尼尔森突破了仅关注少数人员跨国流动的高等教育传统国际化模式,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转移至本土本校的全体学生,旨在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具有国际因素的教育与多元文化的熏陶。这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而言是一次重大飞跃。
在地国际化四大基本特征: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国际化的课程、文化敏感的教与学、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
(一)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
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是在地国际化与海外国际化的根本区别。在传统认知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合作就等同于人员(特别是学生)在空间上的流动。而对于在地国际化而言,跨越国界的流动在此过程中并非必要,尽管这样能带来一定的好处。在地国际化着眼于为所有学生,尤其是为无法跨国流动的、在本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国际化与跨文化的课程,它超越了以往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将人的地理空间位置移动视为必需,而将目光转移至本土高等教育机构中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国际化。
(二)国际化的课程
国际化的课程即将全球、国际与跨文化视角融入课程的目标、编制、内容、实施与评估等方面,它是实现在地国际化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制定的可测量与评估的正式课程,而且还包括游离在教学计划之外、难以测量与评估的非正式课程,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历史传承、校风学风、课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正式与非正式课程向学生提供国际化相关的学习经验,可将学生培养成更具批判性、全球视野与文化意识的个体,并使其更具有国际资本。而对于所有学生的学习而言,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的维度纳入正式和非正式的课程是在地国际化包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敏感的教与学
在国际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文化敏感的教与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地国际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对国际化与跨文化的学生群体做出及时反应,提供相应课程;而且还需充分利用国际化课堂中的文化多样性,为课堂中所有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跨文化体验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核心作用,是相关机构国际化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应具有文化敏感的态度,并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
实现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与跨文化能力的目标,必然要求国际学生、与国际学生接触的本土学生、在工作中与国际学生接触的本土教师与职工这三大文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小组合作学习等,而且也存在于更广泛的校园生活之中,包括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跨文化联谊活动、各群体之间的课外交流等。对于国际学生与教职人员而言,与本土师生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他们快速适应和融入本土环境,提升其学习与工作质量;而在本土学生与教职人员方面,这种交流则有利于培养其跨文化敏感性与同理心,提升知识、视野与能力层面的国际化水平。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
在地国际化四大基本特征: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国际化的课程、文化敏感的教与学、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
(一)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
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是在地国际化与海外国际化的根本区别。在传统认知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合作就等同于人员(特别是学生)在空间上的流动。而对于在地国际化而言,跨越国界的流动在此过程中并非必要,尽管这样能带来一定的好处。在地国际化着眼于为所有学生,尤其是为无法跨国流动的、在本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国际化与跨文化的课程,它超越了以往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将人的地理空间位置移动视为必需,而将目光转移至本土高等教育机构中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国际化。
(二)国际化的课程
国际化的课程即将全球、国际与跨文化视角融入课程的目标、编制、内容、实施与评估等方面,它是实现在地国际化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制定的可测量与评估的正式课程,而且还包括游离在教学计划之外、难以测量与评估的非正式课程,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历史传承、校风学风、课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正式与非正式课程向学生提供国际化相关的学习经验,可将学生培养成更具批判性、全球视野与文化意识的个体,并使其更具有国际资本。而对于所有学生的学习而言,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的维度纳入正式和非正式的课程是在地国际化包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敏感的教与学
在国际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文化敏感的教与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地国际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不仅需要对国际化与跨文化的学生群体做出及时反应,提供相应课程;而且还需充分利用国际化课堂中的文化多样性,为课堂中所有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跨文化体验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核心作用,是相关机构国际化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应具有文化敏感的态度,并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
实现在地国际化培养国际与跨文化能力的目标,必然要求国际学生、与国际学生接触的本土学生、在工作中与国际学生接触的本土教师与职工这三大文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小组合作学习等,而且也存在于更广泛的校园生活之中,包括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跨文化联谊活动、各群体之间的课外交流等。对于国际学生与教职人员而言,与本土师生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他们快速适应和融入本土环境,提升其学习与工作质量;而在本土学生与教职人员方面,这种交流则有利于培养其跨文化敏感性与同理心,提升知识、视野与能力层面的国际化水平。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