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如何乘势而上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03月31日 15:02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045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出“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怎样抓住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契机,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关于“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建设高校特色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指出:高校评价要评内涵特色,激励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伟大实践,要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开展多元评价。大学是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组织,外行很难告诉高水平教师去做什么。大学水平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探寻未知领域的空间就越大,知识的边界就越不清晰,就越接近真正意义的创新。因此,要倡导各高校探索自主特色发展的新模式,遵循“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原则,从而保障各高校、各学科以及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学术工作。

关于“多元评价”和“分类特色发展”:
马陆亭指出:多元评价意味着一所学校要注重心怀“国之大者”和“责之重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狭小的范围里,更重要的是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使命出发,以多元的资源、多元的数据以及采取多元的参数来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来评价大学的办学方向。
分类建设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特点。在分类建设中,必须清晰、明确、准确地定位我们的学校属于哪一类、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未来的增长极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关于“淡化身份、聚焦学科”怎样落实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对此,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分析指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内涵,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来促进一流大学的发展,培养适应当下、引领未来的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一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并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同时拥有很好的学科基础以及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科方向。二是要拥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的“大先生”。三是要有助力学科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教育教学的条件、科学研究的条件、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抓手,以及在传承创新文化的同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大平台。

关于高校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如何实现
熊思东认为: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关键是大学要有作为,要通过自身的作为获得各级政府、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苏州大学所处的江苏省和苏州市给予了学校发展很大的支持,学校也一直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定位过程中,应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同时也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既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又要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求得支持,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迎来建设高峰的时刻,成就一流大学建设。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11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