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新农科:从“提档升级”到“交叉融合”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10月20日 16:16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3602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聚焦新农科人才培养五大专业领域:粮食安全领域、生态文明领域、智慧农业领域、营养与健康领域、乡村发展领域。
新农科正式提出时,被视为对传统农林专业的“提档升级”,此次引导性专业出台时,则被视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一步。
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
近三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共设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土地科学与技术等7个新农科专业,其中6个为首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创开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在生物育种领域,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探索。
在南京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表上,除了传统的遗传育种、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外,还有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课程。
“有了好品种,不一定能生产出好种子。好品种的种子,不一定就是生产者手上的好种子。”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学科负责人张红生介绍,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分子育种知识外,还要能够面向市场、对接产业,对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运输全过程进行控制。
在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设计上,要求学生全链条参与,防止毕业生出现“只懂其一,不懂其二”的现象。 “这些引导性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特性十分突出”。以兽医公共卫生专业为例,乍一看“是农非农,是医非医”,如果,按照以前的单一培养方式,可能行不通。“必须引导专业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农工、农理、农医、农文等的深度交叉融合。”
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
在浙江农林大学玻璃温室里,上了一些新的控制设备,如作物营养检测仪、传感设备,学生们可以搭建控制系统,通过农业大数据,调节温室里的温度、湿度。
今年,浙江农林大学智慧农业专业首次招生,虽然一个班60人的招生规模已是其他传统农学专业的两倍,但是招生依旧“火爆”。
“实现绿色高效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交叉知识作为支撑。”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智慧农业系主任吕尊富坦言,家长和学生都看到了该专业的前景,也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但是,对农林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师资储备来说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吕尊富说,“以前农学专业的教师知识背景单一,教本专业课程,在深度上没有问题,但是智慧农业涉及知识面较广且更新速度快,既交叉又融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任课教师的人选,目前,亟须形成以农学教师为基础,整合资源环境、计算机方面教师,甚至跨学科、跨学院支撑的师资体系。”
吕尊富透露,该校智慧农业专业是针对浙江山区和精品农业发展趋势而设立,“各地农林院校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特性,结合自身院校发展水平,设立新专业,避免一哄而上,才能少走弯路。例如,东三省农林院校应针对大区域农业智能化的特点精准设立”。
据了解,此次列入《指南》中的12个专业中,7个均为新农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由教育部批准增设的目录外新专业。目前,全国涉农高校中,已有27所设置该智慧农业专业,26所设置了食品营养与健康。
是否开设12个引导性专业?又该怎么做好准备工作?曹志军建议,“引导高校基于自身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结构、经费保障、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同时,严格控制新专业布点,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引导性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1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