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3年03月16日 16:07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3090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关停位于青岛、深圳等地的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这成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最引人注目的高教新闻之一。
政策落地,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
查阅教育部网站信息可知,教育部对异地办学的审慎态度由来已久,曾多次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明确指出异地办学的弊端。
教育部称,从我国高校历史上产生的异地校区的发展情况看,异地办学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一是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不利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二是伴随异地校区设立,学校办学规模扩张、区域布局扩大,导致学校规范统一管理效应逐步递减,高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三是异地校区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办学积淀积累薄弱,难以较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往往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四是异地办学普遍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水平。
所以,教育部明确表示,“在体制机制上对上述问题找到合理解决方法前,原则上不鼓励高校异地合作办学”。
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脉络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异地办学在过去一段时期集中出现。梳理一下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脉络: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探索起步期。这一阶段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迫切,因此通过地方政府和高校办学缓解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6年为快速发展期,高校异地办学迎来井喷效应,超过三分之二的异地办学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2017年至今是降温控制期,随着政策逐渐收紧,各地快速响应,“至此,高校异地办学行为基本结束,做好后续工作成为主要任务”。
快速扩张,导致高校异地办学机构数量激增。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卢彩晨在《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一文中给出一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了异地办学,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其中39所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4所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总数的93%,成为主力军。
高校需长远规划,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据卢彩晨等学者研究统计,高校异地办学机构以东部沿海,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5省居多,而从异地办学机构的城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深圳、苏州、青岛、珠海4个城市。由于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正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最大获益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刘皛长期研究高校异地办学情况,她认为,过去的异地办学更多体现的是市场导向。严控异地办学,抑制了高等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到经济发达省市的现象,更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资源分配的实际情况,在省内把资源布局好,盘活现有资源存量,而不是一味地跨省寻找生长点。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优化内部资源,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尽管跨省的异地办学政策收紧,但省内的异地办学还是比较频繁的。一些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地级市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非常欢迎省内高校去当地建校区和研究机构,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又可以实现省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成双赢。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31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