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主动塑造未来:日本国立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3年03月16日 16:08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2966
近年来,世界形势越发复杂多变,环境恶化、新冠肺炎疫情、经贸争端、武装冲突、社会动荡等现实挑战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大学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性变革(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广岛大学、筑波大学、名古屋大学七所研究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一、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大学整合内部教育和研究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以创造和应用知识、建立大学的学术生态;同时大学建立与地区和产业界等社会力量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发展与变革。
1. 教育环境建设
教育环境建设着眼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不同大学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强调将学生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对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意欲与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国际人才培养、社会人才培养与研究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国际人才培养面向日本国内学生与外国留学生,通过开发国际交流项目与评价体系、增加海外留学人数、增强留学生语言教育和支援等方式实施。社会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继续教育、特定职业的专业化教育、与产业界合作的产学共创教育等方面展开。研究人才培养除却强调培养创新思维、专业技能、跨学科背景、全球视野与领导力等素养,也注重通过产学共创教育培养博士生及博后的职业素养及可转移技能。此外,不同大学有其独特的治学氛围与人才培养制度。如京都大学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自习的精神”,能够自主寻找研究课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2. 研究环境建设
研究环境建设主要举措包括促进跨学科研究、强化优势研究领域和发展新兴学科领域、构建国际化研究中心、优化管理和经费制度、吸引年轻研究者以及树立学术规范等,其中前三项举措往往集成使用。优化经费和管理制度则是通过促进财源多元化和加强大学研究管理功能而展开。七校都将吸引年轻研究者作为本校各项整顿措施的首要目标,通过加强研究人员在年龄、性别、国籍上的多样性,优化博士生奖学金制度和留校任职制度、建立灵活的转正机制,实行国内外流动的循环型任期制度等方式吸引年轻的研究者。此外,作为维持学术环境的基本原则,各大学明确树立学术规范,在防止学术不端、研究经费的不当利用、信息泄露与建立监察制度等方面有所规定。
3. 产学合作机制建设
在产学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三项主要举措包括加强与产业界合作网络、实现与私营企业的联合研究、实施产学共创教育。首先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网络要求大学、投资者、初创企业、大型企业建立联系;促进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人才、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初创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企业家内部人际网络。其次通过开放的研究创新机制,缔结大学与私营企业间合作协议,以实现与私营企业的联合研究,促进同产业界的良性循环。最后为实施产学共创教育,既包括大学面向产业界核心人员实施继续教育,也包括产业界面向大学博士生、教职工等群体提供多样职业道路选择、实习机会与技能培训。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整合的两项主要举措为形成教育支援制度和改善教工劳动环境。
教育支援制度面向四类主要对象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支援:弱势学生群体发展、社会学习者的继续教育、博士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研究经费。其支援措施包括提高女性入学率,在项目、课程、奖助金、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支援弱势学生群体等。对于社会学习者的支援指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博士生的支援集中于协助职业选择、培养职业素养、支持教育研究等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支援主要通过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减轻教师负担、重新评估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经费的支援面向年轻教师,将年轻教师和中坚教师的研究费用分开,以便年轻教师就任后就能顺利展开学术研究。
改善教工劳动环境主要举措包括增强多元化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多元化体现在大学不因年龄、性别、国籍、残障等因素影响人员雇佣,注重提高女性和年轻教职工比率,为年轻人、女性、外国人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实现人员的多元构成和推进劳动方式的多样化与数字化改革。流动性体现在大学对教职工进行能力培养,提供研修学习机会,实行交叉任职制度。
三、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举措是建设数字化校园与保障信息安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远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备更新、业务运营的数字化与效率化等,并且将数字化改革推向社会,将大学的学术资源数字化,建立面向社会公开的“数字图书馆”。保障信息安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一体两面。保障信息安全贯穿大学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大学教育、研究、业务运营的全程,在保障质量、效率的同时保障信息的隐私与安全。
四、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建立大学治理体系与大学—社会合作两个方面。
大学治理体系要求巩固内部统筹机能,让校内外专家参与大学经营,促进设备的维护与资源的社会共享,在校长的领导下构筑强韧的统辖制度;财务方面,大学应寻找多元化财源,进行资金的风险管理和高效利用,实现大学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评价监督方面,大学需基于客观数据进行自我评估,并向利益相关者公开。大学治理体系的强化为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学—社会合作包括地方合作与国际交流合作两个部分。地区交流合作主要通过各地区的大学、政府机关、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展开。其中名古屋大学相对特殊,与岐阜大学打破学校界限进行资源共享与研究交流,促进东海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为加强与海外大学机构的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联合研究与资源共享。例如,广岛大学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产生教育研究方面的协同效应。
一、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大学整合内部教育和研究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以创造和应用知识、建立大学的学术生态;同时大学建立与地区和产业界等社会力量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以促进社会发展与变革。
1. 教育环境建设
教育环境建设着眼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不同大学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强调将学生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对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意欲与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国际人才培养、社会人才培养与研究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国际人才培养面向日本国内学生与外国留学生,通过开发国际交流项目与评价体系、增加海外留学人数、增强留学生语言教育和支援等方式实施。社会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继续教育、特定职业的专业化教育、与产业界合作的产学共创教育等方面展开。研究人才培养除却强调培养创新思维、专业技能、跨学科背景、全球视野与领导力等素养,也注重通过产学共创教育培养博士生及博后的职业素养及可转移技能。此外,不同大学有其独特的治学氛围与人才培养制度。如京都大学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自习的精神”,能够自主寻找研究课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2. 研究环境建设
研究环境建设主要举措包括促进跨学科研究、强化优势研究领域和发展新兴学科领域、构建国际化研究中心、优化管理和经费制度、吸引年轻研究者以及树立学术规范等,其中前三项举措往往集成使用。优化经费和管理制度则是通过促进财源多元化和加强大学研究管理功能而展开。七校都将吸引年轻研究者作为本校各项整顿措施的首要目标,通过加强研究人员在年龄、性别、国籍上的多样性,优化博士生奖学金制度和留校任职制度、建立灵活的转正机制,实行国内外流动的循环型任期制度等方式吸引年轻的研究者。此外,作为维持学术环境的基本原则,各大学明确树立学术规范,在防止学术不端、研究经费的不当利用、信息泄露与建立监察制度等方面有所规定。
3. 产学合作机制建设
在产学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三项主要举措包括加强与产业界合作网络、实现与私营企业的联合研究、实施产学共创教育。首先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网络要求大学、投资者、初创企业、大型企业建立联系;促进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人才、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初创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企业家内部人际网络。其次通过开放的研究创新机制,缔结大学与私营企业间合作协议,以实现与私营企业的联合研究,促进同产业界的良性循环。最后为实施产学共创教育,既包括大学面向产业界核心人员实施继续教育,也包括产业界面向大学博士生、教职工等群体提供多样职业道路选择、实习机会与技能培训。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整合的两项主要举措为形成教育支援制度和改善教工劳动环境。
教育支援制度面向四类主要对象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支援:弱势学生群体发展、社会学习者的继续教育、博士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研究经费。其支援措施包括提高女性入学率,在项目、课程、奖助金、无障碍设施等方面支援弱势学生群体等。对于社会学习者的支援指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博士生的支援集中于协助职业选择、培养职业素养、支持教育研究等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支援主要通过培养教育管理人员减轻教师负担、重新评估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经费的支援面向年轻教师,将年轻教师和中坚教师的研究费用分开,以便年轻教师就任后就能顺利展开学术研究。
改善教工劳动环境主要举措包括增强多元化和流动性两个方面。多元化体现在大学不因年龄、性别、国籍、残障等因素影响人员雇佣,注重提高女性和年轻教职工比率,为年轻人、女性、外国人提供适宜的劳动环境,实现人员的多元构成和推进劳动方式的多样化与数字化改革。流动性体现在大学对教职工进行能力培养,提供研修学习机会,实行交叉任职制度。
三、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举措是建设数字化校园与保障信息安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大学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远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备更新、业务运营的数字化与效率化等,并且将数字化改革推向社会,将大学的学术资源数字化,建立面向社会公开的“数字图书馆”。保障信息安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一体两面。保障信息安全贯穿大学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大学教育、研究、业务运营的全程,在保障质量、效率的同时保障信息的隐私与安全。
四、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建立大学治理体系与大学—社会合作两个方面。
大学治理体系要求巩固内部统筹机能,让校内外专家参与大学经营,促进设备的维护与资源的社会共享,在校长的领导下构筑强韧的统辖制度;财务方面,大学应寻找多元化财源,进行资金的风险管理和高效利用,实现大学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评价监督方面,大学需基于客观数据进行自我评估,并向利益相关者公开。大学治理体系的强化为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学—社会合作包括地方合作与国际交流合作两个部分。地区交流合作主要通过各地区的大学、政府机关、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资源共享、产学合作展开。其中名古屋大学相对特殊,与岐阜大学打破学校界限进行资源共享与研究交流,促进东海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为加强与海外大学机构的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联合研究与资源共享。例如,广岛大学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产生教育研究方面的协同效应。
综上,知识资源的整合为大学在组织系统与运行网络层面校园建设、教育研究、社会协创的变革措施提供知识创造的环境基础,且与提供优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人力资源的整合使得作为大学变革措施实施主体的学生与教职工的待遇得到改善,且与师生价值主张及消除不平等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信息资源的整合为校园建设、教育研究、社会协创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条件,且与产业与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组织资源的整合使得大学实现在内部与外部的教育研究及业务经营的系统构建,为大学变革措施的效率化实现创造条件,且与机构价值主张及建立可持续城镇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