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思维的版图:东西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5月07日 15:48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1492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将东西方学生的学习方式分别用“死记硬背”与“批判性”来进行区分。实际上,他们对东方学生产生这种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方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完成特定任务或考试的方式比较明显。其实,东方学生通过这种做法可以成为深度学习者,只不过需要条件;而西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没有普遍突出。
东方学生通过记忆可以成为深度学习者
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浅层学习(surface approach)和深度学习(deep approach)。浅层学习的目标是满足要求,将目标限制在基本内容上,通过死记硬背进行复制。深度学习是为实现对特定学科的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内在学习,它将以前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人们不提倡浅层学习,因为它与死记硬背相关。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浅层学习与学术成就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获得相同的教育支持,那么选择浅层学习(如死记硬背)策略不会导致高学术成就,亚洲学生一直被认为存在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缺陷。但是,很多西方大学的教授指出,亚洲学生比西方学生的考试分数更高。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虽然亚洲学生分数高并不一定表明他们能够批判性地思考,或者他们能够在西方大学取得成功,但这提示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肯伯(David Kember)试图去解释这个悖论。他认为,有些研究得出“亚洲学生倾向于浅层学习”的结论,是因为研究者假设学生的意图是没有意义的机械学习。但实际上,亚洲学生可能并没有采用浅层学习策略,他们的意图是理解,而不是仅仅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复制。这与学生没有兴趣或意图的浅层学习并不相同。他们可能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有时通过记忆能够更好地完成特定任务或评估要求。学生的意图可能是理解,记忆只不过是作为完成特定任务或考试的手段。这种观点得到一些证据支持。
有学者通过对中国香港学生的访谈提出,学生的发展经历三个或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的目的是复制,通过死记硬背实现一切。第二阶段,伴随着升学,他们记忆的负担越来越重,必须选择一些记忆内容,于是进入背诵学习重要内容的阶段。第三阶段,他们死记硬背重要的东西。第四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记忆材料之前尝试理解材料的益处。这说明,理解被用作一种更有效地记忆的技巧,第四阶段的学生看到了理解的价值,但发现仍有必要记忆材料。除此之外,还有研究通过对中国内地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以及对日本学校的观察发现,反复阅读或重复文本对逐渐加深所读内容的理解很重要,理解是在一段时间内达成的,在理解之前先背诵。
这表明,东亚学生可以通过强化记忆成为深度学习者,只不过需要理解和记忆相结合。重复也是理解的前提,但记忆和理解可以不分前后。贝格斯(John B.Biggs)等学者试图表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学。他提到,孔子的教学是深层次的,它虽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静,但是,它强调反思和自省。儒家传统中的教育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它在本质上倾向于深入的方法,而不是停留于表层的学习。实际上,任何将学习简化为表层方法的尝试都会受到儒家教育者的批评。
如前所述,很多学者认为亚洲学生“学习分数高”与“使用浅层学习”存在悖论。这背后蕴含的假设是:亚洲学生不应该学习很好,即使他们以某种方式做到了。这说明许多学者仍然相信西方的教学方式是优越的,并且只有采取这种学习策略的学生才能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但是,有趣的是,如果西方学生能够“死记硬背”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的作品,则会被这些学者认为是西方教育成功的标志。
实际上,西方学生将记忆作为完成特定任务的案例也很常见,许多研究文献对此有所提及。只不过,将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西方国家不如亚洲国家那么流行。
(二)西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总是存在现实中
同样地,人们对西方教育也存在刻板印象,往往倾向于将西方学生描述为自信、独立,具有批判性的思想家。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学生具有的属性,并被视为国际学生希望获得的理想产品。瑞恩(Janette Ryan)和路易(Kam Louie)认为,这种假设的前提是这些属性确实是普遍可取的和可以获得的,并且在西方教育中是司空见惯的。那么,这些属性更多地存在于修辞中还是现实中呢?很多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论文评分的教授严重怀疑这些属性在西方学生中普遍存在,而这些属性正被用来衡量国际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国际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如在课堂中较少发言)可能被认为是由于缺乏批判性和反思性思维所导致。事实上,这些学生可能对许多方面都存在批判。例如,针对所讨论的问题,这些学生可能比健谈、自信的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西方学生并不总是具有这些属性的证据可以在一些研究中找到,较具影响力的是《学术上的漂泊:大学校园的有限学习》(Academically Adrift: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一书中提到的一项研究。此项研究从2005年到2009年对2,322名美国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的前两年,有45%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在大学四年后,有36%的学生没有显著提高。虽然有些学者对这项研究存在质疑,如研究工具的有效性、追踪学生时间的长短、学生获得资源的一致性等,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西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理想。当然,研究并不表明亚洲学生和西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没有差异,而是说明不应该将西方文化视为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优势。
东西方学生所具有的特定品质可能更多地是个人特性或文化的体现,而不是他们学习能力的展示。
(摘自 《现代大学教育》2024年第1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