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24年出国留学新态势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5月16日 15:24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1424

疫情过后,出国留学便利度大大提升,中国家庭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被重新点燃。近年来,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从美国向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扩散,开启了出国留学新态势。
专家指出,留学新态势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出现了本土与留学并重的新路径。
中国仍是最大留学生源国
今年的出国留学读本科学生,高中入学时正处疫情时期,招生本应受到影响。但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就读国际化学校的高中生人数整体有所下滑,但2023年的招生量爆发式上涨,2023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总量比2023年毕业生总量增长76.8%。这很可能意味着,今后几年我国出国留学读本科的学生还将增长。
   出国留学读研市场同样也在回暖。通过梳理多所高校2023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国内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和比例持续上升。北京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有680人出国留学,占毕业生人数17.77%,比上年增长1.23个百分点;清华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有503人出国留学,占毕业生人数15.62%,比上年增长1.61个百分点;复旦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有564人出国留学,占毕业生人数17.48%,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
今年2月,全球化智库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报告》指出,2020年出国留学人数为45.09万人,2021年回升至52.37万人,2022年进一步回升至66.12万人。从美国、英国等国2023年给中国学生签发的留学签证数量来看,中国学生留学的需求依然强劲,出国留学市场正在稳步恢复。
留学目的地多元化
从出国留学的目的地来看,目前也进入新的阶段。“英升美降”,是近两年来随着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发生在我国出国留学领域的鲜明特点。
除了国际形势,赴英国留学人数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英国大学本科学制通常为三年,授课型硕士学制通常为一年,这大大节约了学生的留学成本。更直接的成本是费用,目前在美国纽约等大城市留学,每年要花费100多万元人民币,但在英国的大城市,花费可以减少一半。
“以前赴美国留学的学生,很重要的目标是留在美国就业,而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则普遍回国就业。现在美国签证政策收紧,本想赴美留学的学生认为既然要回国就业,索性选择水平相当、成本更低的英国高校。”
《报告》进一步指出,传统的留学理念发生变化,使得中国学生留学的选择更为分散,赴传统留学国家留学的人数将趋于稳定,新的留学目的地不断形成。
过去,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美、英、澳、加、日等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吸引中国学生。
例如,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性价比生活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目光投向这些地区。
一些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如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瑞典、瑞士等欧洲国家,2021年均位列中国学生留学前20大目的地,并拥有数千乃至数万名中国留学生。其他欧洲国家,如土耳其、芬兰、丹麦、波兰等,也有一千多名中国留学生。
“本土+留学”培养并重
出国留学新态势,还体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梳理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2020—2022届硕士毕业生出国留学读博的人数持续下降,从196人降至127人,降幅超过35%。
出国留学,是长期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共授予博士学位52760人,其中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持临时签证者占9.1%。
然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指出,每年大量毕业生出国读研对本土高等教育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比如博士优秀生源的流失,会对国内的博士培养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沈文钦和研究团队对300余位有出国留学意向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留在国内读研。2023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在五大基础理科(数、物、化、生、计算机)本科成绩位于院系前30%的146名优秀学生中,34人选择出国攻读博士,79人留在国内攻读博士,分别占比23.3%和54.1%。
《报告》也指出,国内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等在地留学项目逐渐成熟,为学生获取中外优质资源同时保持与世界紧密交流提供了可能,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多的新路径选择。
沈文钦介绍,在历史上,美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博士拔尖人才培养均走过了国外培养为主、“本土+留学”培养并重到基本自主培养3个阶段,并最终分别成为国际性的博士培养中心和区域性的博士培养中心。
我国相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的完善,也在丰富这条新路径。
(摘自 《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4月29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