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3:56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626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高等教育司按照“强基固本、分类培养、优化结构、智能赋能、开放互鉴”的总体思路,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供需匹配和协同发展机制,奋力建成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教力量。
一是强基固本,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领域建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实施系列“101计划”,在基础学科及“四新”关键领域,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教师团队,探索构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素质为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以多元评价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强化创新发展导向,探索平均学分绩点改革,建立尊重学生志趣的转专业机制。
二是分类培养,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方阵。探索国家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培养“一顶一”拔尖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立与科技发展、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实施“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产业服务,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是优化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全面开展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推动人才供需精准适配;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产业急需人才需求分析,提前谋划、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长效机制,多部委联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实现学科专业管理“统放有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
四是智能赋能,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推动高水平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产科教协同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实施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引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场景,将各领域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和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甚至重构;推动建设一批智慧课程,加快建设“教学评”一体化的交互式、多模态、智能化系列教材;支持建设集知识服务、个性学习、教学支持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
五是开放互鉴,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创建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和未来全球精英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教育、农林教育出海,搭建海外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新平台;拓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海外办赛渠道。强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统筹推进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办好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持续发布《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和全球教育数字化应用示范案例。加快慕课、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等数字教育理念、资源、装备、工具、技术标准“走出去”,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教育治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9日)
一是强基固本,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领域建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实施系列“101计划”,在基础学科及“四新”关键领域,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教师团队,探索构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素质为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以多元评价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强化创新发展导向,探索平均学分绩点改革,建立尊重学生志趣的转专业机制。
二是分类培养,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方阵。探索国家战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培养“一顶一”拔尖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立与科技发展、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实施“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产业服务,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是优化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全面开展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推动人才供需精准适配;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产业急需人才需求分析,提前谋划、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长效机制,多部委联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实现学科专业管理“统放有序”。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
四是智能赋能,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战略行动。建强用好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推动高水平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产科教协同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实施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引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场景,将各领域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和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甚至重构;推动建设一批智慧课程,加快建设“教学评”一体化的交互式、多模态、智能化系列教材;支持建设集知识服务、个性学习、教学支持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
五是开放互鉴,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打造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创建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和未来全球精英的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教育、农林教育出海,搭建海外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新平台;拓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海外办赛渠道。强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和中国标准走出去,统筹推进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办好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持续发布《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和全球教育数字化应用示范案例。加快慕课、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等数字教育理念、资源、装备、工具、技术标准“走出去”,参与并引领全球数字教育治理。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9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