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新文科视域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统一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3:59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550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表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且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讲授开放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的国际新态势和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驱动下,承担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使命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有以下四方面问题需重点关注和解决。(一)教学内容方面:落后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二)教学形式方面:单向教学模式盛行,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教学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四)教学资源方面:信息化不足,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培养需求
新文科视域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四个统一:
(一)坚持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
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核心之处在于“人”本身,新文科建设也应围绕“人”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一方面,它不仅要求受教者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以成为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某种人”;另一方面,新文科也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德行、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的全面培养,实现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国际经济学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特定的专业属性,目的是培养通晓国际贸易金融理论和国际经济体制规则,从事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国际企业经营管理和国际经济研究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须同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检验理论,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依托于教材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包括教材理论落后于国际经济活动发展的新趋势、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理论滞后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等。对此,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教师应注意理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通过教学内容更新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现实调研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内容。国际经济学课程肩负着为我国对外经贸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具有明显的涉外特点。但该课程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信奉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强调自利性和利润最大化。这便要求教师在讲授国际经济学课程时,要高度关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一方面,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授课教师自身应提高政治站位和道德修养,培养批判性思维,明辨现行理论体系中的客观规律和局限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主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四)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要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所谓守正,指的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中道,遵循事物本质需求和发展规律;而创新则在守正的基础上回应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涉及知识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例如,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学:一方面,在把握国际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行国际经济学理论,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科学理论成分;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践和经验,使“中学”和“西学”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此外,还应顺应国际经济活动发展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及时进行理论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摘自《商业经济》2024年第8期)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讲授开放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的国际新态势和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驱动下,承担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使命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有以下四方面问题需重点关注和解决。(一)教学内容方面:落后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二)教学形式方面:单向教学模式盛行,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教学考核方面: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四)教学资源方面:信息化不足,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培养需求
新文科视域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四个统一:
(一)坚持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
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核心之处在于“人”本身,新文科建设也应围绕“人”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一方面,它不仅要求受教者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以成为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某种人”;另一方面,新文科也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德行、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的全面培养,实现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国际经济学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特定的专业属性,目的是培养通晓国际贸易金融理论和国际经济体制规则,从事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国际企业经营管理和国际经济研究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须同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检验理论,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依托于教材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包括教材理论落后于国际经济活动发展的新趋势、西方主流国际经济学理论滞后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教学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等。对此,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教师应注意理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通过教学内容更新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通过案例分析、现实调研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内容。国际经济学课程肩负着为我国对外经贸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具有明显的涉外特点。但该课程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信奉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强调自利性和利润最大化。这便要求教师在讲授国际经济学课程时,要高度关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一方面,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授课教师自身应提高政治站位和道德修养,培养批判性思维,明辨现行理论体系中的客观规律和局限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主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四)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要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所谓守正,指的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中道,遵循事物本质需求和发展规律;而创新则在守正的基础上回应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涉及知识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例如,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学:一方面,在把握国际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行国际经济学理论,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科学理论成分;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践和经验,使“中学”和“西学”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此外,还应顺应国际经济活动发展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及时进行理论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摘自《商业经济》2024年第8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