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迈向教育“新征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数字人文教育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4:00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864

当前世界正处于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数字人文成为了一股鲜活而又强大的力量席卷了众多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美国高校拥有数量众多、体系完备、种类多元的数字人文项目及教育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最具代表性。斯坦福大学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有77项,是美国数字人文项目研究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
斯坦福大学成立于1885年,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三,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称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大学在数字人文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层面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设计层面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师资力量,数字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导向贯穿其中。
数字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
1.面向本科生的数字人文辅修课程
斯坦福大学历来重视文科与理科二者的兼容发展,认为应当开设相关的学科与课程来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2015年9月,斯坦福大学设立“数字人文辅修专业”(Digital Humanities Minor Program),试图通过将批判性思维方式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促进本科生数字人文的课程学习与研究。该辅修课程主要由斯坦福大学英语系负责管理,包含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维度,一个系统的数字人文辅修课程由1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地理空间人文、定量文本分析以及文本技术。选修课程相对多样化,大致分为如下领域:艺术制作、计算分析、数据、设计、伦理学、历史、身份、语言、媒体研究、城市研究。各个方向与类别设有相应的选修课程,以辅助数字人文学科教育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对数字人文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数字人文辅修课程重点在于教授学生使用现有的数字工具以补充与拓展他们自己本专业的研究。辅修课的联合主任特雷哈恩表示,辅修是让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参与学校正在进行的“创新、开创性项目”的一种新型方式。
2.面向研究生的数字人文证书课程
数字人文证书课程主要由斯坦福大学空间与文本分析中心(Center for Spatial and Textual Analysis,简称CESTA)负责开展与管理。数字人文证书课程(Graduate Certificate Digital Humanities,简称GCDH)旨在寻求数字技能培养与数字人文项目研究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该课程由1门核心课程、1门额外课程和1项独立研究三个部分组成。核心课程包括:空间历史、文学建模、经典数字人文方法等。额外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设计、统计学、网络分析、语言学等领域,更加强调技术层面上的学习与掌握。在项目研究上,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该项目须有专业教师和顾问加以审核与评估。学生也可以选择CESTA实验室中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学校针对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并没有绝对的要求,但是一般会建议学生先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另外,CESTA设有数字人文研究生奖学金,旨在为学生未来深入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支持,奖励对象为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和人文学科与解释性社会科学博士后研究员,优先考虑已完成所需课程学习的学生。
3.数字人文研究学者项目
斯坦福大学的数字人文研究学者项目(Digital Humanities Fellows Program)作为数字人文证书课程的辅助与拓展,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学者开放,学生应当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后才能参与其中。参与的研究学者需要结合所学课程,制订与开展一个相关研究项目,待项目结束后撰写与发表期刊文章,并参与奖学金的评定。学者们不仅可以在项目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讨论与合作,还可以在技能研讨会、数字人文从业者研讨会等会议中学习,进而不断吸收外界力量,促进数字人文研究项目与数字人文教育教学的开展。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实施了10年,参与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也愈发丰富多元。
斯坦福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特色
1.“课研馆”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当代数字人文教育通过将课程教学延伸至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相关资源库来深入挖掘可用资源,由此形成促进学生动手实验与研究的核心场所。斯坦福大学通过开展面向本科生的数字人文辅修课程和面向研究生的数字人文证书课程,透过相关核心实验室和图书馆所搭建的平台来联结课程学习中所需的项目研究活动与任务,进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种“课研馆”一体化模式积极吸纳了作为新人文学普遍特征之一的“合作型教学”(Co-Teaching),充分彰显了课程教学、项目研究与图书馆服务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数字思维与人文理念相融合
面对数字人文教育的蓬勃兴起,无需对数字与人文二者谁更占据主导权进行论争,因为人文理念就是数字技术本身应有的内涵。倘若单纯重视数字科技,仅仅把数字科技应用在人文科学方面,忽略人文精神的培育,便会降低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生活和经济社会建设所产生的整体意蕴。因此,斯坦福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数字思维与人文理念相融合的特色,暗示着在开展数字化研究需要积极注入人文理念与关怀,追求数字理性与人文感性二者间的平衡。数字技术的充分使用增加了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深度,同时也拓展了数字技术研究领域的宽度。数字思维与人文理念相融合才能更好地营造理想化的数字人文教育环境。
(三)创新驱动与数字人文相协同
数字人文教育注重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和沟通的能力,强调运用数字技术的批判性思维来开展以人文问题为核心的研究项目。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息息相关,数字人文教育强调以批判性思维作为指引来对数字技术进行合理分析与有效应用,进而拓宽思维局限,促进创新能力的发挥,进而推动数字人文教育朝着更远的方向迈进。
斯坦福大学第九任校长卡斯帕尔(Gerhard Casper)曾经强调:“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密钥在于坚持学术开放与自由,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以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斯坦福大学将创新理念深刻融入教学研究开展与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在数字人文教育中也得以体现。创新驱动理念同数字人文教育相协同形成了斯坦福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崇尚创新创造的斯坦福大学秉持“自由之风”理念,驱动着数字人文教育的成长。与此同时,数字人文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促使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自由、创新创造理念更好地贯穿于教学发展过程之中,为该校以及美国教育的精神文化增添动力与活力。

(摘自《外国教育研究》2024年第7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