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5年04月01日 16:1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220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并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数字人文应运而生,成为人文学科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强调加快数字人文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总体而言,国内的数字人文教育尚处起步阶段,现有教学项目主要集中在部分院校或学科,文科学生数字人文素养的系统性培养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中国人民大学较早致力于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字人文教育,形成了一些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针对性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数字人文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数字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 
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的一场范式革新,代表了人文学科发展的新路径。这就要求数字人文教育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交叉,以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认识,中国人民大学 在数字人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精心规划了涵盖人文学科基础、数字技术方法、数字人文实践等不同模块的课程。
在人文学科基础模块,开设数字人文文献研读、文化分析、数字记忆理论等课程,夯实学生的人文理论功底,培养人文思维和问题意识。在数字技术方法模块,课程涉及 Python 编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计算语言学前沿、自然语言处理及应用等,旨在提升学生运用数字方法分析人文现象、解决人文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开设数字人文导论、数字人文实践等核心专业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学科前沿和应用场景的理解。
二、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学模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力求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一方面,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理解数字技术与人文知识融合的逻辑路径。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数字人文项目,在实践中强化技能训练。例如,依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前沿课题研究的机会;开设数字人文实践、数字人文前沿研究等实践类课程,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实践操作。
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此外,项目教学法在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是其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项目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数字人文教学方式。 
三、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的育人过程还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积淀深厚。数字人文专业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整合校内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艺术学院等多个院系的师资力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现多学科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交叉渗透。这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视角,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在不同学科语境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既重视传统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数字技能的训练。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数字人文专业跨学科特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育人的一大亮点。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 
一、协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数字技能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协同发展。数字人文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需要扎实的人文学识作为研究基础,又需要熟练的数字技能作为研究手段。因此,在培养数字人文人才时,既要重视传统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问题意识;又要注重数字技术方法的训练,提升学生运用数字工具分析人文问题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信息资源管理、Python 编程等数字技术类课程,训练学生的数字素养;又开设数字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前沿研究等人文学科课程,夯实学生的人文积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字方法应用于人文研究实践,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素养与数字技能的融会贯通。 
二、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实施“研究—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科研、实践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一方面,通过整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平台的优质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形成“学中研、研中学”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科研实践中促进理论知识的活化运用,实现研究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另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通过项目实训、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一线,在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学生在参与科研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创新思维和研究潜力。
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与科研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构建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专业高度重视这两方面工作,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整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艺术学院等多个院系力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教师既有深厚的人文学术功底,又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专长,能够开展数字人文教学与研究。
在科研平台构建方面,依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积极开展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这些科研平台不仅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了支持,也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创造了条件。通过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方法引入教学过程,科研平台将持续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摘自《山西档案》2025年第3期)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