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屠呦呦获诺奖拷问中国科研体制(下)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1日 11:48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121
对院士制度的讥讽
在有关屠呦呦获诺奖的媒体报道中还有一则消息更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即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即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其实,上世纪50或60年代在中国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没有博士学位及留洋背景是正常现象。然而,此前默默无闻的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之后仍没有当选院士,确实引发了不少议论。这次,屠呦呦又获得诺贝尔奖,无疑又是对中国院士制度的一种讥讽。
事实上,发达国家不存在中国式的院士制度,也没有“院士”(Academician)头衔,而只有“会员”,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法国科学学会会员(Les membr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会会会员(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日本学士院会员(限定150人),等等。但这类“会员”在中国却被误译为“院士”。实际上,只有前苏联及受其影响的一些东欧等国才实行过院士制度,与这些国家的官僚等级社会结构相应,院士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20世纪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也都采用院士制度。不过,1948年4月首批经民主推选产生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还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当时自然科学组的院士都接近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人文组院士也几乎都达到学界公认的一流水平。但1993年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以来,两院院士已数以千计,真正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或一流水平的院士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而两院院士制度由于学术腐败、官本位、贿选院士等问题备受诟病。当然,这不仅是学术体制本身的问题,根子在于中国的官本位制和社会腐败。
中国的院士制度需要彻底改革,应参考发达国家的会员制,从目前的利益制度转变为荣誉制度,去除等级地位和特权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建立文科院士制度的呼声,目前已有某些大学或科研单位出台了“土政策”,给极少数学者类似院士的特殊头衔或待遇。然而,在没有确保学术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情况下,中国根本不具备建立文科院士制度的前提条件。
对此,苏联的历史教训尤其值得中国汲取。苏联曾长期存在人文社科院士制度,斯大林等不少党政领导人都是院士,热衷于研究最高领袖思想的学者也容易成为院士,但在社会科学界有持久世界影响的苏联院士寥寥无几,远不如一些不同政见者的国际学术声誉。至于苏联人文社科院士留传下来的,则多是令人不齿的御用学者的笑柄。
在有关屠呦呦获诺奖的媒体报道中还有一则消息更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即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即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院士头衔。其实,上世纪50或60年代在中国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没有博士学位及留洋背景是正常现象。然而,此前默默无闻的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之后仍没有当选院士,确实引发了不少议论。这次,屠呦呦又获得诺贝尔奖,无疑又是对中国院士制度的一种讥讽。
事实上,发达国家不存在中国式的院士制度,也没有“院士”(Academician)头衔,而只有“会员”,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法国科学学会会员(Les membr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会会会员(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日本学士院会员(限定150人),等等。但这类“会员”在中国却被误译为“院士”。实际上,只有前苏联及受其影响的一些东欧等国才实行过院士制度,与这些国家的官僚等级社会结构相应,院士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20世纪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也都采用院士制度。不过,1948年4月首批经民主推选产生中央研究院院士81人还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当时自然科学组的院士都接近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人文组院士也几乎都达到学界公认的一流水平。但1993年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以来,两院院士已数以千计,真正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或一流水平的院士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而两院院士制度由于学术腐败、官本位、贿选院士等问题备受诟病。当然,这不仅是学术体制本身的问题,根子在于中国的官本位制和社会腐败。
中国的院士制度需要彻底改革,应参考发达国家的会员制,从目前的利益制度转变为荣誉制度,去除等级地位和特权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建立文科院士制度的呼声,目前已有某些大学或科研单位出台了“土政策”,给极少数学者类似院士的特殊头衔或待遇。然而,在没有确保学术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情况下,中国根本不具备建立文科院士制度的前提条件。
对此,苏联的历史教训尤其值得中国汲取。苏联曾长期存在人文社科院士制度,斯大林等不少党政领导人都是院士,热衷于研究最高领袖思想的学者也容易成为院士,但在社会科学界有持久世界影响的苏联院士寥寥无几,远不如一些不同政见者的国际学术声誉。至于苏联人文社科院士留传下来的,则多是令人不齿的御用学者的笑柄。
(摘自《金融时报》(北京)2015年10月15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