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国际三大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9月27日 14:40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1322
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简称ICT CFT)、欧盟发布的“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简称DigCompEdu)和美国发布的“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标准”(ISTE Standards:For Educators,简称ISTE-E)是国际上影响力最大、使用最广泛的三个教师数字素养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三个发展层次,每个层次对应六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解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课程和评估、教学方法、应用数字技能、组织和管理、教师的专业学习。在获取知识阶段,教师需要了解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掌握课程和评估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技术辅助教学,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开展旨在提升数字素养的教师专业学习活动。在深化知识阶段,教师需要应用课程和评估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创建协作小组、建立网络等途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创造知识阶段,教师要进行创新,这也将教师数字素养由学校环境扩展到更广泛的数字社会。教师要通过加速应用数字技术、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锐意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欧盟“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从专业发展、数字资源、教与学、评价、赋权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数字胜任力六大领域,较为全面地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同时,框架列出了反思性实践、协作和学习、反馈和计划、差异化和个性化、问题解决等22项基本能力。该框架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进行了等级划分,分为新手(A1)、探索者(A2)、整合者(B1)、专家(B2)、领导者(C1)、开拓者(C2)六个级别。每个等级之间存在相应的认知跳跃,并对应不同的数字胜任力维度。这一框架虽以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为核心,但凸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赋能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节奏和学习风格进行深度思考、创造性表达和问题解决。
美国“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标准”主要由理解、准备和实施三个部分构成。理解部分阐释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准备部分介绍如何使用该标准;实施部分是对标准实施的一系列具体保障措施的介绍。该标准强调从注重数字工具的使用向注重其应用效能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向关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转变,数字化的价值追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详细的定位,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七个维度。第一类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从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视角,即领导者、学习者、公民三类角色,强调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第二类为激发学生学习,强调教师如何在技术辅助下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包括协作者、设计者、促进者、分析者。概括起来,上述多种类型的角色都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这一标准规定了与每个角色相适应的教师能力要求,为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1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三个发展层次,每个层次对应六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解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课程和评估、教学方法、应用数字技能、组织和管理、教师的专业学习。在获取知识阶段,教师需要了解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掌握课程和评估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技术辅助教学,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开展旨在提升数字素养的教师专业学习活动。在深化知识阶段,教师需要应用课程和评估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创建协作小组、建立网络等途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创造知识阶段,教师要进行创新,这也将教师数字素养由学校环境扩展到更广泛的数字社会。教师要通过加速应用数字技术、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锐意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欧盟“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从专业发展、数字资源、教与学、评价、赋权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数字胜任力六大领域,较为全面地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同时,框架列出了反思性实践、协作和学习、反馈和计划、差异化和个性化、问题解决等22项基本能力。该框架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进行了等级划分,分为新手(A1)、探索者(A2)、整合者(B1)、专家(B2)、领导者(C1)、开拓者(C2)六个级别。每个等级之间存在相应的认知跳跃,并对应不同的数字胜任力维度。这一框架虽以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为核心,但凸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赋能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节奏和学习风格进行深度思考、创造性表达和问题解决。
美国“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标准”主要由理解、准备和实施三个部分构成。理解部分阐释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准备部分介绍如何使用该标准;实施部分是对标准实施的一系列具体保障措施的介绍。该标准强调从注重数字工具的使用向注重其应用效能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向关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转变,数字化的价值追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详细的定位,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七个维度。第一类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从教师作为社会公民的视角,即领导者、学习者、公民三类角色,强调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第二类为激发学生学习,强调教师如何在技术辅助下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包括协作者、设计者、促进者、分析者。概括起来,上述多种类型的角色都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这一标准规定了与每个角色相适应的教师能力要求,为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12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