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高校全局性改革:本科专业“去杠杆” 博士进入扩招期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09月27日 14:4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80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将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赛中提供更有力支持。
高校大批量撤销专业还在持续之中。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发布通知,拟撤销葡萄牙语、摄影、广播电视学等13个本科专业。西北大学也发布公示,拟申请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几十所高校发布2024年度拟撤销专业公告,专业数量超过一百个。一个共同点是,这些专业或者是曾经的就业热门专业,或者开设门槛不高,但随着就业、升学形势变化而遇冷。
撤销与新设专业变化,体现了高校分类改革的深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综合改革和分类改革
《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决定》还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应该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综合”与“分类”改革的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近日撰文指出,战略目标上“综合”,即统筹聚焦改革目标,形成合力,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策略方法路径上“分类”,即针对问题、直击要害,抓住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使问题迎刃而解。
 “综合”与“分类”并不矛盾,下一步如何在综合视野下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7月1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
“我们将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力度足够大
管培俊撰文指出,高等教育要“去杠杆”。他认为,特定历史时期,院校升格改制、竞增学位点,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确实发挥了激励作用,但现在是时候适度降温和“去杠杆”了。
梳理发现,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水平理工类、财经类大学集体撤销了中国史硕士点。“瘦身”的同时,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今年7月,四川大学公示将撤销31个专业,包括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
此外,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985”高校也分别撤销了多个专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些高校把相关的专业撤销、合并,除了就业市场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学校可能觉得在同类型学校的比较当中,他所办的专业不具备优势。” 
近年来,高校学科专业新设、调整、撤销力度之大可谓空前。教育部副部长吴岩8月撰文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新增44个、撤销11个;本科专业布点新增2.1万个、撤销或停招1.2万个,年均调整幅度超过布点总数的5%。特别是今年,增设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1670个,首次实现“增撤平衡”。
吴岩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强化动态调整,体现供需适配、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的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特点,开设优势学科专业。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
高校人才培养全局性改革
学科专业调整,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怀进鹏在7月19日发布会上说,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7月31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发布,此次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心要适度上移,更加关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阶段。
他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国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设计仍然聚焦于中学和本科阶段。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趋复杂和精细化,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并作出突破性贡献,一般要在该领域持续深耕十年以上,这就使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太可能在博士阶段之前完成。接受博士阶段的教育与训练已经成为重大科研创新的前提条件。
随着国内高校水平提升,在国内读博的人数越来越多。2023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在五大基础理科(数、物、化、生、计算机)本科成绩位于院系前30%的146名优秀学生中,34人选择出国攻读博士,79人留在国内攻读博士,分别占比23.3%和54.1%。
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也要分类培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其中既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包括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来说,未来将贯通式打造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层次。
这需要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吴岩撰文介绍,我国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各类专业特色学院,以各专业领域点上的突破带动高校人才培养全局性改革。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9月2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