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AI赋能教育, 高校应该如何引导?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5年01月06日 16:15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44

今年年初,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对国内大学师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12.29%;有三到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既要AI赋能教育,又要避免AI影响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学生?

根据王思遥和黄亚婷的调研,本科生使用AI工具的形式很丰富,包括查资料、查文献、日常对话、分析数据,也包括润色语言、翻译和撰写论文;本科生通常会在完成课程小组作业、课程论文时用到AI

今年上半年,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称将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复旦大学前不久出台的《规定》更加细致,允许学生在文献检索、格式整理等非创新性方法的范围内使用AI,禁止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等过程中使用AI。而《规定》中引发争论的内容,比较多地集中在“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这一点。

今年9月,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要求院属各单位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该文件提到,“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

关于语言润色和翻译的规则,究竟应该怎么制定?

复旦大学新规认为写作表达能力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文字润色、翻译是有必要的,否则就背离了考核学生的初衷,“我们希望学生将AI作为一种工具,助力、赋能而不是取代人,因此试图去明确边界。这个规定不可能一步到位,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快速迭代”。

在王思遥参与的调研中,就AI工具与创造力的话题,接受访谈的学生给出了正反两面的回答。

王思遥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无意识的不当使用,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动抄袭。在第一种情况中,学生不知道怎样使用AI是恰当的,他们对于使用的理解比较模糊,并不是故意抄袭。她认为,这类情况主要是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性法规、政策文件所导致的。

多名受访教师也都提到,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检测AI使用工具,这给评价学生作业、论文带来挑战。因此,由高校、教师给出明确的态度和规则十分必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1230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