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多点开花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9年05月27日 16:03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347

苏州大学日前开始实施2019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的遴选工作。该培养计划,并非简单的硕士+博士的培养,而是贯通硕博培养过程,实行连续、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日,苏州大学正在校内积极开展2019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的遴选工作。选拔出的一批学术型优秀硕士研究生新生,将以博士研究生候选人身份直接进入绿色通道,修读硕博一体化的研究生课程。考核合格后,还能直接转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开展科学研究。

2017年底,苏州大学作为全国14所高校之一,获批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去年,学校出台系列文件,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招生等方面全面改革。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正是该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后的新景象。

研究生:“333”选拔录取培养精英人才

记者从苏州大学研究生院了解到,今年报考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高达31795人,近三年内报考人数也一直稳居江苏省榜首。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苏州大学,为何要破冰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

“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都是改革深入的内生动力。”苏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曹健介绍,学校现有17000余名在校研究生,3000多名校内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学位点覆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这些条件都为改革培植了土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大学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在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上先行先试。2018年,学校在保留原有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的招生方式上,又启动实施了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333”招生选拔模式。首批2018级录取的学术型硕士生中,经本人申请、学校考核、双向选拔,共有15个学院(部)的70名学生入选。

“‘博士研究生候选人’培养计划,并非简单的‘硕士+博士的培养,而是贯通硕博培养过程,实行连续、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卢玮解释,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以此来解决学生在真学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

导师:逢招生必申请,还要具备“3+1”能力

优秀人才的选拔方式拓宽,是否意味着导师能省心省力了?相反,苏州大学在强化研究生导师职责上更为严格。

早在2010年,苏州大学就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导师学院,旨在加强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促进导师自我实现,以推动导师队伍由规模发展向素质优化、能力提升的跨越。至今,在苏州大学导师学院参加培训的教师已超过2000人次。去年,学校还建立了德政导师工作制,在全校聘请了一批资深教授、优秀管理者和党务工作人员担任本学科、跨学科专业和外籍导师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

不唯资历、不唯头衔和年龄,但“逢招必申请”。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招生申请制中,苏州大学明确规定申请导师需具备“3+1”要求,“3”是指在科研活跃度、学术贡献度、师生关系和谐度三方面具有突出成绩,通过教书育人、学术水平、科研条件、科研平台等方面综合考核竞争上岗。而“1”则要求首次招生的导师需在上岗前参加导师学院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以充分了解掌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各项政策、规章和制度等等。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顺应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改革需求,学校蹄疾步稳地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以此带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整体提升,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学校对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落到实处。”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513日)


inc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