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看,实验室成果加速“落地生金”——解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5年05月14日 10:18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10
走进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一台能够“看穿大脑”的“超级显微镜”——RUSH3D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张书桌大小的实验台上,“身形轻盈”的RUSH3D稳稳伫立。在它的精准扫描下,一只“安静观影”的小老鼠成为焦点,科研人员正借助设备对其进行长时间三维全脑范围的高速成像。一旁的电脑屏幕上,光点如璀璨星辰般跃动,17个小鼠脑区的神经元网络脉络清晰,宛如一幅精密的“神经地图”铺陈眼前。
不仅做“从0到1”的突破,更要通过产业化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拓展——秉持着这样的科研信条,近年来,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还成立了国产自主先进显微仪器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国产自主可控、具备国际领先性能的高端光学显微镜,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首先要有高价值、可转化的成果,没有高价值的成果,转化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指出。
让科研人员打开思路“积极转”
长久以来,“搞科研”还是“搞转化”,是不少科研人员心中一道“互斥”的选择题,也是困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堵点。不少高校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发表和奖项申报上,对成果转化缺乏内在动力。
如何让高校科研人员从“不想转”到“积极转”、从“顺手做”到“我要干”?一些高校正在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人才工作评价机制,“指挥棒”的转向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成绩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在南昌大学食品学科,这是一条重要标准。“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评价体系,把与企业合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大的产业化成果可评教授,打破国家级课题限制。”该校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熊涛介绍。
“真没想到,搞转化也能破格评职称!”得益于陕西推出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在西安石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电子工程学院教师严正国通过特殊评审评上了教授职称。眼下,其团队研发的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正在多个油井实现应用。
“科技成果不再被锁在柜子里,科学家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定——科学家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更是产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欢喜感慨。
让科研人员迈开步子“放心转”
初夏,漫步浙江大学各类创新基地,随处可以与创新撞个满怀——走进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迎客”的是酷炫的Hello World机器人战队展演;在离学校不远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内,手拿遥控器的师生们正在训练仿生腿足机器人上坡;迈入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展厅,悠扬曼妙的钢琴曲竟是由一个机器人通过翻飞的十指演奏而成……
是什么让创新的力量如此勃发?浙大探索中,一条经验至关重要:解开捆在科研人员身上的“细绳子”,让“知产”变“资产”。
“过去审批手续太长,学校批准也要承担很大风险,老师、管理部门都觉得很难,干脆不转。”这是不少高校科研人员的心声。记者了解到,此前高校科研人员任职期间的发明创造大多属于职务科技成果,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单位而非个人。而职务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如果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不敢转”的顾虑普遍存在,常常“论文发了、专利有了,科研就到此为止了”。
职务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关键
“校企合作获得了1+1>2的价值!”这是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震的真切感受。
2022年以来,浙江大学依托“赋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机制,将“一种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的技术秘密”70%所有权赋予王震所在的科研团队。团队以该成果作价入股,获得企业12%股权,学校留存的30%成果所有权则以“入门费+里程碑付费”方式获得现金收益,实现了学校与科研团队“现金+持股”的混合投资。
“科研人员将知识产权变为股份,获得公司投票权和收益权。投资人打消了对知识产权权属的顾虑,积极性都更高涨了!”深度“捆绑”后,校企瞄着关键项目合力攻坚,为构建一台能在药物发现、聚变能源、电池设计等有实际应用的实用量子计算机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企业已中标某单位千万级订单,最新估值也达到3亿元左右,并完成两轮数千万融资。”王震兴奋地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等成为各地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
“我们通过政策体系优化,切实赋予科研团队更多的成果转化自主权,帮助、服务科研团队找到最合适的转化方式。”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张晓锋介绍,该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让他们带着成果大胆闯,“目前,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钢铁冶金等领域,我们通过作价投资等途径培育24家科技型企业,总估值达到30亿元。”
“赋权改革为国产稀释制冷机打通了产业化之路。”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大学研究员王绍良也是受益者,“我们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相关手续,成立了公司并开启了产业化,目前公司获得了数十套产品订单,还接到了国内外60多家相关单位超过3亿元的意向订单。”
让科研人员底气十足“高效转”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26.5%的高校院所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保障。曾经困扰不少高校科研人员的“概念验证空白”“中试空白”等也正在成为改革突破口。
在校园搭建一座3D打印的桥,既可以供人通行,又可以验证3D打印技术,进而改进材料和外观设计;校园封闭路段,则可以成为“云控模拟车”的验证空间……走进同济大学,涵盖绿色环保、人工智能、城市发展、高端制造、智能网联等方向的23个“概念验证”空间正帮助科研团队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
“‘死亡之谷’,经常被用来形容原创技术和产业化之间的鸿沟。在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概念验证阶段,由于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资源大都不愿进场。”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杜豫川介绍,“通过选择校园内风险可控的实地场景进行转化验证,校企对接不再是坐在实验室看PPT,而是可以直观看到科技成果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技术成熟度。同时,概念验证中心还配套设立了概念验证基金,在教育部专项资金引导下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资金募集,用于支持项目团队研发和打造原型、样机等,并验证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发现价值。”
(摘自《光明日报》2025年第5月13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