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交叉学科教育的现实困境和理想路径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2年05月25日 10:39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290
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得沃斯于1926年首创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称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在我国,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成熟的学科是学科群的“内核”,它们在生态环境及学科内部张力的作用下组合、分化并繁衍,产生出不同的新学科,新学科构成了学科的“模糊带”,是新兴学科的“孵化器”。
二、我国交叉学科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交叉学科教育理念的模糊与教育模式的拼凑
在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组建起来,交叉学科的设置多为各高校应对社会问题,同一门类或同一级别学科的简单组合或者是个别学科的暂时相互借用和协作,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反映不同学科间的逻辑和互动关系,在僵化的学术体系中推动学科间的融合,学科交叉的跨度、融合度和深度都不够,难以生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交叉学科教育组织范式与教育主体的单一
目前,我国交叉学科教育往往以各级实验室、各类科学、工程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中心及团队合作为主,政府、高校、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即使各类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建立,但这些机构大多不是基于交叉学科的实体研究中心,加之大学往往是以院为管理的中心,使得作为院下设置的交叉学科作为教育组织机构的地位尚未明确,没有基于交叉学科的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机构成员多数是由各学科兼职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参与组合,表现出随机性和临时性,缺乏学科凝聚力。
(三)交叉学科教育资源的束缚
当交叉学科没有获得平等的学科地位时,自上而下都等同于单一学科建设,教育的各项资源支持体系未能构建,交叉学科只能不同程度地从各个学科争取一定的资源。学科地位不平等导致其学术缺少公众的支持兴趣和尊重,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影响研究质量,研究质量欠缺就得不到公众的承认,没有公众的承认又会进一步影响研究资助。在没有合理有效的研究和教育机制的协调下,学科交叉势必打乱原有资源分配模式,触及现实中各学科复杂的利益关系,造成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交叉学科教育质量标准的缺失
在交叉学科的知识域中,模式Ⅱ和模式Ⅲ知识是交叉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模式Ⅱ和模式Ⅲ知识的特点呈现出异质性和多维度的质量控制,这会使得交叉学科的质量标准很难实现有效统一。在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上,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发展的目的既是遵循现实社会逻辑,解决社会各类问题,更是为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的科学精神和能力。但由于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现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对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忽视了跨学科教育所强调的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我国交叉学科教育的理想路径
(一)交叉学科教育理念的转变
作为与其他学科并立的学科,在交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交叉学科的批判性,明确交叉学科是对现有学科分的过细和缺乏反思的反思。其次,要适应交叉学科自身发展特点并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考虑与单一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双向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充分挖掘不同学科知识“溢出”和“溢入”的区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生产,又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的逻辑生成新的生长点,实现学科螺旋式的发展。
(二)构建开放灵活的交叉学科组织范式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突破传统学科的分类和知识界限,更强调大学、产业、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协同创新,当知识生产走出大学,由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时,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异质性也促生了学科的交叉,交叉学科呈现出相对灵活和开放的特点,这和固化的单一学科刚性组织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学科的实体组织不能完全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需要虚实结合柔性的组织载体,所谓的虚实结合中的“实”即是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目标以及管理体制,“虚”则体现在研究人员上,通过双聘制度组成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其他院系所。中科院大学的未来技术学院就是这种建制,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可以调动更多的人事资源。交叉学科研究的项目制是一种更为灵活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是学科交叉最原始的生成方式,其研究成员来自于对项目的研究兴趣,为项目中学科交叉的问题而聚集,也会因问题的解决而分离,多以各种协会、研讨会等形式出现,研究人员的身份多样、灵活、流动性大,利于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技术企业协同探索交叉学科。
(三)构建灵活多元的交叉学科教育模式
在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等应充分合作,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导向、培养标准、培养路径有效对接,满足交叉学科教育的个性化需要,以课程模块、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和技能,在强化基于项目的培养方式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软性可迁移技能。培养目标上,应强调交叉学科人才的宽广的跨学科学术视野和技能发展空间,重视培养过程与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和职业准备的协调和对应。首先,培养机构应对学生的背景、兴趣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课程模块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设置即强调宽泛的跨学科课程模块学习,同时开设相关的创新与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方法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重视研究与课程的相互渗透和支撑。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广泛的实践活动和团队活动拓宽视野、提升可迁移技能。
(四)明确多元融合的交叉学科质量标准
卓越的交叉学科教育必然是对分散的单一学科知识的创造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质量标准是建立在卓越学科建设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体现应用驱动的标准。基于模式Ⅱ和模式Ⅲ知识的交叉学科质量评估应该有更广泛的社会构成,是一种更综合的、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其情景依托与社会问责本质,使得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重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之间不断的交互与融合,最终实现创造性的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目的。同行评议作为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交叉学科中其内涵不断扩大,同行的范围增大,不仅有不同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还有实践中的利益相关者。伴随学科的交叉和同行范围的扩大,在卓越学科建设内部标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外部标准,而内部标准是建立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不同学科同行需就单一学科本身和交叉的内容达成共识的内部质量标准。外部标准则是表现出效率和实用性的额外标准,由许多涉及实践、社会和政治的考虑来引导,由不同学科专家、利益相关者围绕学科交叉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研究确定。外部标准的控制以交叉学科解决问题的实际绩效和社会问责得以体现。
(摘自《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二、我国交叉学科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交叉学科教育理念的模糊与教育模式的拼凑
在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组建起来,交叉学科的设置多为各高校应对社会问题,同一门类或同一级别学科的简单组合或者是个别学科的暂时相互借用和协作,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反映不同学科间的逻辑和互动关系,在僵化的学术体系中推动学科间的融合,学科交叉的跨度、融合度和深度都不够,难以生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交叉学科教育组织范式与教育主体的单一
目前,我国交叉学科教育往往以各级实验室、各类科学、工程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中心及团队合作为主,政府、高校、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即使各类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建立,但这些机构大多不是基于交叉学科的实体研究中心,加之大学往往是以院为管理的中心,使得作为院下设置的交叉学科作为教育组织机构的地位尚未明确,没有基于交叉学科的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机构成员多数是由各学科兼职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参与组合,表现出随机性和临时性,缺乏学科凝聚力。
(三)交叉学科教育资源的束缚
当交叉学科没有获得平等的学科地位时,自上而下都等同于单一学科建设,教育的各项资源支持体系未能构建,交叉学科只能不同程度地从各个学科争取一定的资源。学科地位不平等导致其学术缺少公众的支持兴趣和尊重,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影响研究质量,研究质量欠缺就得不到公众的承认,没有公众的承认又会进一步影响研究资助。在没有合理有效的研究和教育机制的协调下,学科交叉势必打乱原有资源分配模式,触及现实中各学科复杂的利益关系,造成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交叉学科教育质量标准的缺失
在交叉学科的知识域中,模式Ⅱ和模式Ⅲ知识是交叉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模式Ⅱ和模式Ⅲ知识的特点呈现出异质性和多维度的质量控制,这会使得交叉学科的质量标准很难实现有效统一。在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上,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发展的目的既是遵循现实社会逻辑,解决社会各类问题,更是为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的科学精神和能力。但由于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现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对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忽视了跨学科教育所强调的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我国交叉学科教育的理想路径
(一)交叉学科教育理念的转变
作为与其他学科并立的学科,在交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交叉学科的批判性,明确交叉学科是对现有学科分的过细和缺乏反思的反思。其次,要适应交叉学科自身发展特点并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考虑与单一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双向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充分挖掘不同学科知识“溢出”和“溢入”的区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生产,又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的逻辑生成新的生长点,实现学科螺旋式的发展。
(二)构建开放灵活的交叉学科组织范式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突破传统学科的分类和知识界限,更强调大学、产业、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协同创新,当知识生产走出大学,由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时,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异质性也促生了学科的交叉,交叉学科呈现出相对灵活和开放的特点,这和固化的单一学科刚性组织之间存在矛盾,传统学科的实体组织不能完全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需要虚实结合柔性的组织载体,所谓的虚实结合中的“实”即是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目标以及管理体制,“虚”则体现在研究人员上,通过双聘制度组成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其他院系所。中科院大学的未来技术学院就是这种建制,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可以调动更多的人事资源。交叉学科研究的项目制是一种更为灵活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是学科交叉最原始的生成方式,其研究成员来自于对项目的研究兴趣,为项目中学科交叉的问题而聚集,也会因问题的解决而分离,多以各种协会、研讨会等形式出现,研究人员的身份多样、灵活、流动性大,利于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技术企业协同探索交叉学科。
(三)构建灵活多元的交叉学科教育模式
在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等应充分合作,将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导向、培养标准、培养路径有效对接,满足交叉学科教育的个性化需要,以课程模块、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和技能,在强化基于项目的培养方式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软性可迁移技能。培养目标上,应强调交叉学科人才的宽广的跨学科学术视野和技能发展空间,重视培养过程与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和职业准备的协调和对应。首先,培养机构应对学生的背景、兴趣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课程模块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设置即强调宽泛的跨学科课程模块学习,同时开设相关的创新与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方法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重视研究与课程的相互渗透和支撑。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广泛的实践活动和团队活动拓宽视野、提升可迁移技能。
(四)明确多元融合的交叉学科质量标准
卓越的交叉学科教育必然是对分散的单一学科知识的创造性发展,交叉学科的质量标准是建立在卓越学科建设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体现应用驱动的标准。基于模式Ⅱ和模式Ⅲ知识的交叉学科质量评估应该有更广泛的社会构成,是一种更综合的、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其情景依托与社会问责本质,使得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重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之间不断的交互与融合,最终实现创造性的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目的。同行评议作为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交叉学科中其内涵不断扩大,同行的范围增大,不仅有不同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还有实践中的利益相关者。伴随学科的交叉和同行范围的扩大,在卓越学科建设内部标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外部标准,而内部标准是建立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不同学科同行需就单一学科本身和交叉的内容达成共识的内部质量标准。外部标准则是表现出效率和实用性的额外标准,由许多涉及实践、社会和政治的考虑来引导,由不同学科专家、利益相关者围绕学科交叉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研究确定。外部标准的控制以交叉学科解决问题的实际绩效和社会问责得以体现。
(摘自《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